最近,年輕人的社交平臺被一種新玩法刷屏了——“演出式吃飯”成了年輕人消費、社交的新方式:有人穿著漢服在“唐宮夜宴”涮火鍋、看舞蹈表演,有人邊看開心麻花即興表演邊啃雞翅,甚至有人為了在“80年代老武漢”喝一碗藕湯排隊四小時。
從洛陽舊城記餐廳日均1600人排隊,到桂滿隴“排隊四小時、日翻臺七次”的江湖傳說,這場由年輕人掀起的“沉浸式體驗革命”,讓許多酒店坐不住了。
同樣能夠提供生活場景服務,酒店如何利用當下的產品和服務,在體驗經濟中抓住一波流量?答案或許就藏在沉浸式餐飲的爆火邏輯中。
年輕人為何甘愿為“表演”買單?■
“沉浸式餐飲”正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年輕人社交圈。當簡單的吃飯成為一場穿越時空的感官盛宴,飯店就從“工具空間”,升級為制造美好記憶的“情感容器“。
1.感官轟炸帶來的情緒共振
這樣的餐廳現在層出不窮,西安秀宴餐廳將齊魯文化劇場化,顧客穿漢服、觀佾禮、品文火牛肉,整場晚宴如同一部歷史穿越劇;在南京秦淮河游船上,食客們一邊品江南小菜,一邊看《上元燈彩圖》的投影徐徐展開;成都的蜀宴賦一席一案、一舞一味都與唐宋盛世風華同頻共振;網絡上爆火的喆舞國風酒館則以精彩絕倫的國風舞蹈出圈兒,其老板娘喜歡“調戲”小姐姐的視頻甚至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朋友前去體驗。
圖源:小紅書/可樂可樂fissh
2.適合社交傳播的天然劇本
在洛陽舊城記餐廳,新人李程的婚禮現場被復刻成80年代街坊聚餐:搪瓷茶缸、繡花門簾、街邊小賣部,新郎騎著自行車接親,甚至服務員化身“街坊鄰居”熱情招呼。這場“穿越式婚禮”不僅讓賓客淚目,更讓餐廳成為許多年輕人拍婚紗照的爆款打卡地。
數據顯示,類似場景化餐廳的顧客中,90%會主動拍攝短視頻分享,帶有#沉浸式吃飯標簽的抖音視頻播放量超5億次,其中“環境體驗”超越“菜品口味”成為傳播核心,用戶自發傳播更為餐廳節省70%營銷成本(長沙文和友2023年財報顯示新媒體傳播成本占比降至12%)。
當代年輕人要的不僅是“吃飽”,還有“拍好”——環境即內容,空間即流量的道理體現得淋漓盡致。
3.結合文化IP的情感賦能
國潮文化的興起,也讓打造文化IP成為各行業的標準解題思路,從新中式服飾、玉器首飾、再到餐飲、娛樂、酒店等各個行業,都紛紛打出了產品+文化的組合拳。
如南京金陵夢華餐廳以“明朝夜宴”為藍本,顧客穿漢服、賞樂舞、品八道關聯歷史典故的菜品。負責人甚至直言:“我們賣的不是宴席,而是‘金陵十二時辰’的沉浸劇本。” 這種將地域文化轉化為體驗劇本的模式,讓年輕人在“吃”的過程中實現了對城市文化的“精神共鳴”。
從“睡一場”到“演一場”,
酒店如何打造“可居住的故事”? ■
“演出式吃飯”的火爆,也讓酒店業逐漸意識到——現在年輕人要的不僅僅是一張床,而是一個能“入戲”的舞臺。
相比餐廳,酒店做沉浸式體驗,其實有著更大的天然優勢——空間和場景更加多元化、入住時間更長、可提供的服務點和體驗點更多等等,酒店可以從場景重構、體驗增值等方面入手。
1.讓酒店文化成為新體驗點
打造文化IP,與在地文化進行深入融合,已經成了許多酒店集團與酒店品牌的共識。如希爾頓集團與敦煌博物館合作推出國風電子房卡,還在酒店開設“鼓樂課堂”等國學項目,同時精選上百家酒店引入50多項非遺活動,讓非遺文化成為住客的“入戲線索”和“在住趣味”。
青城山六善酒店也將竹藝、扎染、蜀錦繡、藏羌繡、年畫、剪紙、漆器、砂器、皮影、篆刻書法等傳統非遺技藝以及三星堆、金沙遺址等古蜀文化內涵融入到非遺特色文創產品中去,為傳統酒店業注入活態內容。
中國地大物博,文化豐富,全國各地的酒店皆可因地制宜,融入當地的文化特色。類似的思路,蘇州酒店可以設計“評彈主題套房”,入住贈《聲聲慢》曲譜體驗包等。
2.沉浸式體驗讓住客“玩得好”
澳門美高梅主打藝術浸潤,其“博物館奇妙夜”直接將國寶獸首真跡搬到了保利美高梅博物館,其高級的設施與令人震撼的策展水平,為游客帶來了一場視覺與文化的盛宴,現場還有AI互動裝置等,讓許多參觀者直呼“有錢就是好,展柜玻璃都沒有倒影!”。
入住成都瑯珀·凱悅臻選酒店,其樓下的蜀藝劇院也同樣不可錯過。酒店可免費提供門票,在里面多個時段都可以看到川劇、變臉、噴火、雜技等特色鮮明的蜀地民間藝術,還可品蓋碗茶,讓住客深度體驗一把成都本地人“巴適”的生活狀態。酒店還經常開展與國寶熊貓相關的各類活動,廣受入住酒店的大小中外朋友好評。
3.社交裂變:讓住客成為“故事主演”
巧用UGC激勵(用戶生成內容激勵),也能有效地幫助酒店通過住客社交裂變獲得更高流量。
如重慶麗晶酒店“美食實驗室”活動中,只提供給酒店邀請的嘉賓和少數客人,晚餐分為“入”、“靜”、“融”、“享”、“華”5個篇章,并在晚宴中融合了數字、漆藝、樂器、花藝、電琵琶等藝術,整個空間的屏幕和聲效環繞也讓住客彷佛身臨其境。
這也充分刺激了二次傳播,目前,小紅書上有關重慶麗晶酒店“美食實驗室”已有13萬+篇筆記。
莫干山民宿則整合竹林徒步、竹編手作、露天電影,將住宿變成“逃離城市劇本”的一環,通過跨界生態打開小眾圈子,大大拉升了客戶留存率。
這種讓人欲罷不能的沉浸式體驗,其實非常符合《成癮》一書提出的“鉤子模型”:觸發(場景吸引)-行動(參與體驗)-獎勵(情感滿足)-投資(主動傳播)。同時,將酒店與歷史、文化、藝術的融合也在持續推動場景體驗和顧客互動極致化,從而形成“打卡-傳播=引流”的滾雪球效應。
酒店如何在這場狂歡中,
既抓流量又不失本真?■
當年輕人用“沉浸式吃飯”對抗生活異化,酒店業必須回答一個問題:我們販賣的是空間,還是意義?
未來的競爭,也許不再是床品支數或泳池長度,而是比拼誰能用更精巧的敘事、更極致的感官設計、更活躍的社交生態,讓賓客從“消費者”變為“故事的主角”。
但同時,酒店在變革過程中也要警惕“網紅化陷阱”,不要盲目跟風,而是根據酒店自身特色打造可持續的體驗。
先守住“睡好”的底線,再賦予“玩好”的想象力。或許在未來,體驗經濟的終極形態,就是從功能消費到意義消費。當標準化服務成為基礎,差異化的情緒價值和體驗價值,才是溢價王牌。
這場變革,或許正是行業從“服務生意”邁向“文化創意產業”的關鍵一躍。畢竟,讓人“睡好”是底線,讓人“入戲”才是未來。
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
酒店“入戲”體驗?
歡迎留言分享給我們
設為星標 不再錯過
微信公眾號的推送規則又變了,為了大家能夠及時看到酒店行業的新動態,還請將“酒店圈兒”設為星標,我們將持續為你帶來最有價值,最有趣的行業內容。
喜歡就點個“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