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8點30分,彭煜就已經在練功房開始了一天的排練。從每天固定的熟讀劇本開始,一步一步走臺,場景化排練動作。
這是彭煜開始訓練的第30天,也是他加入彭城宴演出的第30天。此前的每一天,他都保持著每天10小時的練習,不為其他,只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
>什么是彭城宴?是一桌宴席,還是一場演出?掀開徐州飲食文化博物館的面紗,彭城宴的故事娓娓道來。
流傳千年的江湖奇書《大彭烹事錄》現世,持有此書者正是“彭城七里”的富商彭公子,他研讀此書后大受啟發,放話要開設一家名為“彭城宴”的酒樓,再現書中經典菜品!酒樓開業在即,彭公子邀請全城能人異士前來獻藝捧場,并號召全城百姓前來品鑒。什么才是真正彭城味道?什么才能代表彭城的味道?酒樓開業,一同“尋味彭城.”....
在演員排練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種源自漢畫像石上的舞蹈——建鼓舞。
漢代,建鼓舞成為當時樂舞中最常見的藝術表演形式。建鼓的本身是舞樂場面中的主要樂器。所謂建鼓,按《禮儀·大射儀》中載:“建猶樹也,以木貫而載之。”意思是樹立著的鼓,即在鼓的中間穿上一長柱,稱為楹柱,將柱固定在鼓座上,鼓座稱為“跗”,鼓座的形狀多樣,有“十”字交叉形、方形、圓形、虎形、羊形、獸形等。
徐州漢畫像石中,建鼓舞的形象不少。建鼓舞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將擊鼓的鼓槌化為手中的舞具,形成有韻律的舞蹈動作。建鼓舞聲情并茂,“蹋地來前,躡馺足腳”,舞者椎鼓而舞,伴著鏗鏘頓挫、變幻萬千的鼓音,“乍續乍絕,連翩絡繹”“進退無差,若影追形”。
“這個建鼓舞,非常激昂熱烈,陣陣鼓聲,將彭城的氣勢恢宏與萬千氣象展現出來,根據漢畫像石衍生而來的建鼓舞,相信會讓彭城宴的演出更能體現徐州城的氣質。”談及排練,彭城宴建鼓舞的演員仍止不住地興奮。
精彩當然遠不止于此,宴席伴舞、對弈之舞、飛天群舞...讓吃飯不再只是滿足口腹之欲,讓城市在光影流動中展現,讓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傳播。
徐州飲食文化博物館,6700平方米的面積,形成兼具特色餐飲、民俗傳承、文化展示、場景感受于一體,同時融合了千年古城歷史文化印記之美于一身,讓每個來此的游人,都可以擁有淮海經濟區首個全場景、沉浸式的美食博物館,好吃好看又好玩的體驗。
經過精心排練的《彭城宴》你期待嗎?
一座徐州飲食文化博物館
迎來送往八方來客
它將徐州的煙火氣與人情味
傳遞給每位來此的游人
又為他們開辟了文化內涵
與沉浸體驗相交融的新場所
堪稱彭城七里示范段的點亮之作
隨著徐州城市熱度的上升
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徐州
各式各樣的文化也在
徐州相遇、碰撞、折疊
形成新的徐州文化特色
這就是徐州的大度包容
正如我們在徐州飲食文化博物館所看到的
最好的飲食文化傳承
從來不是固守陳規
而是讓每一種味道
都能在時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們即將見面
敬請期待
來源:徐州文旅集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