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的糖免疫調節效應
2025年4月17日,李佩盈等在PNAS刊文揭示了中性粒細胞糖蛋白CD177在神經炎癥中的作用。研究表明,中性粒細胞中特定酶St3gal5的缺失會加劇CNS損傷后的神經炎癥,而通過上調劑丙戊酸(VPA)增加St3gal5表達可減輕炎癥。這一發現強調了CD177唾液酸化在調節神經炎癥中的重要性,并提示靶向St3gal5有望成為治療策略。然而,該研究日期超出了最近一個月的范圍,應注意其時效性。
Cell 發文,北農青年教師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發表重要成果
北京農學院副教授劉曉曄與合作者在Cell雜志發表論文,研究揭示宿主組織幾何特性對細菌感染的影響。細菌在上皮組織中的分布呈現邊際效應,傾向于感染牽引力大的區域。力敏感離子通道蛋白Piezo1在調控細菌感染模式中發揮關鍵作用。這一發現為開發針對多重耐藥菌的抗菌療法提供了新思路。
Mol Cell | Jennifer Doudna/Zev Bryant/史弘略團隊破解CRISPR基因編輯效率謎題
在CRISPR-Cas9基因編輯領域,"去PAM化"變體如SpRY面臨效率瓶頸。Doudna和Bryant團隊通過單分子技術揭示Cas9的高效機制:精準PAM識別和快速DNA解旋。而SpRY由于結合力過強,導致非目標位點停留時間長且啟動滯后,編輯效率大幅下降。這項研究終結了是否應犧牲效率以求廣譜適用性的爭議,建議發展多樣化的PAM工具箱,以適應不同需求。
6條斑馬魚已轉運至中國空間站,為何只有雄魚上太空?
4月26日,6條斑馬魚被送往中國空間站開展科學實驗,其中僅選擇雄魚。這是因為去年中科院團隊發現,雌魚的產卵會影響空間水生生態系統,同時,雄魚與雌魚在骨丟失表現上存在差異。本次研究旨在驗證斑馬魚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生理變化,以對抗航天失重引起的健康問題,并為長期臥床人群提供骨丟失解決方案。
李兆龍/張文艷團隊揭示MARCHF7和UBR5通過調控nsp16降解拮抗SARS-CoV-2復制的分子機制
2025年4月24日,吉林大學研究團隊發布了關于宿主利用泛素系統抵御SARS-CoV-2的新研究。該研究重點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MARCHF7和UBR5在抑制病毒復制的作用機制,具體表現為這兩種酶介導病毒輔助蛋白nsp16的降解。這一發現不僅強調了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在抗病毒免疫中的重要性,也為未來開發COVID-19治療策略提供了新的視角。研究驗證了這種分子機制對不同病毒變異株都有效,具有廣譜抗病毒潛力。
中國團隊報告首次成功將基因編輯豬肝臟移植人體
近日,中國團隊完成國際首例基因編輯豬肝臟移植實驗,將其移植至腦死亡患者體內,研究在十天觀察期內未發現跨物種感染風險。這項研究評估了異種移植的安全性和豬肝臟的生理功能,并驗證了“六基因編輯策略+受體特異性免疫抑制”組合方案的有效性。此舉被視為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的重要進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