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東數西算"戰略牽引下,長三角正以日均新增2.3個智算項目的建設速度,書寫著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中國答卷"。這片占全國3.7%國土面積的經濟高地,承載著全國26%的AI算力需求,通過"元籌智算"的協同創新,構建起算力供給的"黃金三角"。
向"新"力:技術攻堅鍛造算力硬核
在南京麒麟科創園,每秒18億億次運算能力的智算中心,其核心組件國產化率已達82%。這種技術突圍體現在三大維度。架構創新:蘇州超算中心采用"CPU+GPU+NPU"異構架構,實現訓練算力與推理算力1:3的精準配比。算法突破:無錫量子研究院開發的分布式訓練算法,使千卡集群效率從58%提升至92%。模式革新:上海臨港試點"算力銀行"模式,企業可按需租賃寒武紀MLU370-X8計算卡,成本節約40%。
聚"綠"能:雙碳目標倒逼綠色革命
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的實踐頗具代表性:通過LNG冷能回收技術,將進口天然氣氣化過程中產生的-162℃冷能用于數據中心散熱,使年均PUE值穩定在1.15以下。這種綠色轉型呈現階梯式演進:能源替代:南通長三角算力樞紐光伏覆蓋率達63%;余熱利用:杭州之江實驗室將服務器余熱轉化為區域供暖能源;智能調優:阿里云研發的"碳眼"系統,可實時優化2000+機柜的能耗分配。
筑算網:協同創新重構產業生態
在"2+4+N"的協同體系下(上海、杭州雙核驅動,南京、蘇州、合肥、寧波四極支撐,X個邊緣節點聯動),長三角已培育出三大標志性生態:生物醫藥算力聯盟:藥明康德聯合12家創新藥企,共享50P專屬算力資源;數字孿生創新工場:三一重工通過工業元宇宙平臺,將產品研發周期壓縮60%;智能駕駛算力網絡:蔚來汽車部署的200+邊緣算力節點,實現每平方公里400TOPS算力密度。
這種協同效應正催生"乘數反應":江蘇省算力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數據顯示,算力每投入1元,可帶動3.5元GDP增長。隨著國家超算無錫中心E級計算機的部署,長三角正朝著"百億億次計算能力+毫秒級響應"的目標疾馳。
在元籌智算的框架下,長三角不僅實現了智算中心建設數量與質量的"雙躍升",更探索出技術攻關、綠色轉型、生態培育的"三重奏"發展范式。當張家港數字孿生港口的智能調度系統,能將30萬噸級貨輪靠泊時間縮短22分鐘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算力經濟的具象化呈現,更是新質生產力在長江入海口的澎湃激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