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于讀書369,作者枳為橙
作者:枳為橙 · 主播:吉米
來源:讀書369(ID:dushu369com)
人要學會自我成長,自我成全,任何時候都不要把笑的權利交給別人。
考研名師劉曉艷在直播中,談到過一個深刻觀點:
“一個容易焦慮的人,焦慮的根源其實就是外界的影響。”
那人如何才能不受外界影響?
很簡單,少看別人動態,別人過得好不好,與我們無關,多做點跟自己有關的事,少一些對他人的關注,你生活中會少90%的煩惱。”
女人到了中年,最怕的不是外在的衰老,而是精神和心態的枯竭。
然而現實生活中,見過一些人,總是習慣把目光放在旁人的一舉一動上,把他人的看法當作自己生活的評判標準,時常深陷焦慮不安的情緒中,生活極盡煎熬。
仔細觀察身邊那些越活越年輕、日子越過越好的女人,往往有個共性:
她們從不窺探任何人的動態,總能保護好自己的能量,不管到了什么年齡,都保持穩定的內核,走好腳下的路。
人生下半場,真正聰明的女人,早已悟透了這3個處世秘訣。
01
不過度關注別人動態,是自救最直接的途徑
不知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只要一閑下來就會刷一刷朋友圈,看看身邊人豐富多彩的人生,再對比自己的平淡生活,心中堆滿了焦慮不安。
看到老同學每天吃喝玩樂,隔三差五就曬到處旅游的動態,總覺得別人的日子充滿熱情,而自己的生活索然無味。
看到親戚家孩子不僅上了好大學,畢業后還找了個好工作,一大家人逐漸在大城市定居,反觀自己家,似乎處處都不滿意。
看到別人的丈夫在節日來臨時,又是送花送禮物,又是一筆筆轉賬,心中羨慕不已,隨之而來的就是對伴侶的怨恨。
有多少人,在這樣與旁人的比較和對別人的羨慕中,再也無法看到眼前的美好,更難以感知自身收獲的幸福,最后反倒把生活過得一團糟。
殊不知,人若是一味地仰望他人的生活,把所有目光都放在別人的動態上,注定會擾亂自己的節奏。
有時候想想,人生中大多痛苦,或許主要原因正是在于:
把自己的腳,伸進了別人的鞋里;把自己的精力,都耗費在無謂的攀比中。
作家中村恒子當了70多年的心理醫生,后來她在自己的作品《人間值得》中,記錄了大半生總結的處世智慧,讓不少人受益頗深。
她在醫院工作的那些年,遇到過很多深受人際關系、情感問題、人生選擇等困擾的人。
有人事業成功、家庭美滿,卻因為想得到的更多,精神世界越來越空虛,而感到身心俱疲。
有人嫁入豪門,過上了親朋好友眼中富足的生活,卻在婆媳關系的問題上,一度陷入焦慮。
聽了這些人的故事,在幫他們做心理疏導的過程中,恒子愈發覺得:
人生在世,無需羨慕他人的風光無限,守好自身的節奏就是最好。
就像她在書中所寫:
“無論是孩子還是家庭,不要試圖追求完美,保持一種細水長流的態度,結果會更好。”
平日里,恒子不管遭遇了什么波折,總能保持淡定從容,對生活始終充滿熱情。
當別人都在忙于追求名利、金錢等欲望時,她總是不慌不亂,安心走好自己的路。
事業上,有比她更年輕的醫生不斷升職,待遇越來越好,她也不會因此受到影響,而是穩住自己的節奏,沉淀好內心。
在她看來,每個人的生活軌跡都是獨特的,我們無需追尋他人的足跡。
很認同楊絳說過的一句話:
“人家掛著窗簾呢,別去窺望。寧可自己也掛上一個,華麗的也好,樸素的也好。 如果你不屑掛,或懶得掛,就敞著個赤裸裸的窗口。不過,你總得尊重別人家的窗簾。”
永遠不要在別人的動態里,尋找自己的得失;更不要用別人的高光,對比自己的日常。
真正的成熟,不是處處都與他人比出個高低,而是趁早修煉“屏蔽力”,經營好眼前的生活。
后半生,無法得到的,要學會釋懷;已然擁有的,請好好珍惜。
02
不輕易揣測旁人想法,是自愈最有效的方式
復旦教授陳果曾多次提到自己的人生觀:
“喧鬧任其喧鬧,自有我自為之;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
在她的認知里,在不干擾別人的情況下,在不給別人帶來麻煩的情況下,其實真不必那么看重別人的看法,不必那么看重別人的意見。
深以為然。你越在意什么,什么就越容易干擾到你的情緒,擾亂你的內心。
你若是把任何人隨口的一句話都放在心上,遲早有一天會因為心里堆了太多垃圾而壓垮自己。
行走于世間,不是所有人的評價,都值得重視,也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值得你費心揣測。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活得太累,就是因為掉進了人際關系的陷阱中,習慣于用別人的標準,衡量自己的對錯。
被譽為先鋒文學代表人物的作家殘雪,時常因為特立獨行的處世習慣遭受非議。
當其他作家都追求合群,想要融入主流文學的圈子時,她卻選擇遠離喧囂,享受獨處。
面對旁人的評價,她從不在乎;對于世間的非議,她也毫不關心。
她不喜歡繁雜的人際關系,便不會強求自己去合群,也很少去參加其他作家組織的活動。
旁人喜不喜歡她,交際圈子是否廣泛,對她而言,無關緊要。
日常生活中,所有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她主要用來認真生活、繼續學習,精進自己、修煉靈魂。
遠離人群,減少了外界的打擾,給了她更多積蓄能量的時間,自然也更利于創作出優質的作品。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心境:
聽到別人隨口發出的一句感慨,就會反復琢磨這句話是不是在暗示自己。
發出一條信息后,對方沒有及時回復,就會輾轉反側,擔心人家是不是不高興,會不會對自己有什么意見。
人生痛苦的一部分根源,就在于此。
就像那句老話說的:言未出,結局已經演了千百遍;行未果,假想不斷愁眉不展;事已畢,過往還在腦海中反復上演。
內心戲太多,內耗太深,折磨的只有自己。
太在乎身邊人的評價,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認可,終究是一場自我消耗的爭斗。
畢淑敏說的很對:“你想讓世界上所有人,都對你有好評,那是絕不可能的。
如果你想取悅所有的人,你不但達不到目的,而且使你自己的一生,成為一個悲劇。
活不出自我,會變成一個沒有個性,沒有色彩,也沒有自我價值體現的那種人。
如果你不愿意做這樣的人,那就做自己的掌舵人。”
與其執著于活成別人口中的完美之人,處處揣測他人的想法,不如多一點“鈍感力”,適當地放過自己。
心簡單了,臉上的笑容就多了,人的狀態自然也會越來越年輕。
人生下半場,不強求認同,不費力討好,才能活得自在,步步坦蕩。
03
不設想還沒發生的事,是自渡最必要的修煉
為什么有的人常常覺得不快樂?
《躲在文字后面的大象》中寫到的一句話或許正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因為你面對一件很小的事情,就會胡思亂想一整天。 你要知道,除了生病之外,你所感受到的痛苦,都來自于你的價值觀。”
同一件事,有人耿耿于懷,整日沉浸其中,想的越來越多,憂思越來越重,最后甚至傷及身心健康。
而有的人卻能停止過度想象,讓自己的精神得以休息,懂得“未來不迎,當下不雜”的智慧。
著名作家張德芬一直擁有著極佳的狀態,臉上幾乎看不到歲月的痕跡。
有人請教她保持年輕的秘訣,她分享到:
“首先,不要壓抑負面情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其次,不要處于擔驚受怕的狀態。”
其實她一路走來,也經歷了不少大起大落,邁過了無數坎坷。
但不管面對什么變故,她都不會讓那些負面能量拖垮自己,而是及時翻篇,不做過多的設想。
熱播劇《我的阿勒泰》中,張鳳俠也是這樣一個擁有極高精神境界的聰明女人。
丈夫離世后,她孤身一人帶著婆婆生活在阿勒泰,通過經營小賣部謀生。
深夜一家人剛入睡,床就塌了,女兒驚慌失措,可她卻淡定表示:“又不是天塌了,沒什么好擔心的。”
帶著女兒李文秀和婆婆外出時,文秀因為沒有照看好老人,導致老人不慎走丟,恐慌不已。
幸運的是,老人最終安全找回,而在此期間,張鳳俠全程充滿耐心,也沒有責備女兒,還安慰道:找到了就行,最糟糕的結果畢竟沒有發生,所以不必太過自責。
談了一段新的戀愛,卻遭到對方的欺騙,還拐走了她的貨物,她卻沒有哭也沒有鬧,反倒笑著回應:“男人沒了再找一個嘛。”
她從不會把爛人爛事看得太重,心態足夠輕松,生活才能過得簡單美好。
李文秀覺得人生太過失敗,總怕不被他人認可,認為自己活得沒用,她認真開導:
“啥叫有用?你看看草原上的樹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沒有人用,它就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自由自在的嘛。”
她的人生始終秉持著一個態度:拒絕一切消耗,從不反復糾結,享受當下就好。
到了一定年齡,漸漸明白:心態決定生活的質量,心情影響人生的進程。
你擁有什么樣的心態,人生就會收獲什么樣的美好。
演員劉曉慶有句話說得好:
“今天再大的事,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來年就是故事;今生再大的事,來生就是傳說。”
前行路上,凡事看開一點,難事心寬一點,爛事離遠一點,日子便會過得舒心很多。
允許一切發生,停止過度憂慮,人生這段旅程才會遇到源源不斷的風景。
《玫瑰的故事》中有句臺詞:
“人要學會自我成長,自我成全,任何時候都不要把笑的權利交給別人。”
從現在開始,不要活在他人的眼里,放下對他人的過度關注,不必苛求旁人的喜歡,自然會擁有更多的幸福。
點亮文末“愛心”,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枳為橙,本文首發讀書369(ID:dushu369com),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君與你一起,聽名著、讀美文,用讀書點亮你的人生!轉載請聯系讀書36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