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一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學完了,翻看孩子的課本,發現“連減同數解決問題”的題目做得很不理想,丟三落四。
像54頁第5題,沒有在箭頭上標注“-4”。
55頁第6題,沒有減3次8,但是答案還寫了3次,是看圖想到的。
其實孩子并不理解為什么要連減,只是機械做題而已。
連減同數解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放在一年級學習,目的是通過具體、直觀的方式,借助一個大數里最多包含幾個小數,讓孩子理解“將一個數分成若干等份”的思維模式,建立除法的前概念、鍛煉數感和邏輯思維、從具象經驗逐步過渡到符號運算、并學會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
所以,這類題目并不是單純的計算訓練,非常值得重視,需要讓孩子在生活化的場景下,使用不同方式理解底層邏輯。
讓孩子從本質上理解連減同數解決問題
孩子具象思維發達,通過實物可以理解抽象問題。我們是用積木方塊演示的題目信息,孩子瞬間就懂了。
題目:做一個毛毽要用4根羽毛,18根羽毛最多可以做幾個毛毽?
找來18塊積木代表羽毛總數,從中取出4塊積木就是一個毛毽要用的羽毛數,連續從剩下的積木中取出4塊積木,一共可以取4次,得到4組積木,代表4個毛毽。剩下2塊積木,不夠4,就做不成一個毛毽。所以,最多可以做4個毛毽。
這個過程演示的就是上冊學過的減法過程,拿走4塊積木,就是減4,讓孩子理解箭頭上為什么要寫“-4”。
再讓孩子獨立做下一題:有24箱蘋果,每次運8箱,需要幾次才能把蘋果全部運走?
孩子擺出24塊積木,第一次拿走8塊,第二次拿走8塊,第三次拿走8塊,此時才全部拿走,相當于把蘋果全部運走。
這就是為什么要減到不能再減8為止,而不是只減一部分,非要留下一個剩余數。
讓孩子明白并不是所有的題目都有剩余數,要靈活對待,符合題目要求才算正確。
擺放的物品因地制宜即可,數棒、積木、珠子、甚至是足夠數量的日用品都可以。如果能解決真實的生活問題,比如分牛奶、分水果等等,更為直觀。
讓孩子在不同場景下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能加深理解并提升能力。
解題思路歸納
孩子理解了用連減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還要掌握解題思路,訓練嚴謹的解題邏輯。
一、通過一道例題,歸納出解題思路。
題目見下圖:
讀題,找到關鍵信息:一共有35根玉米,6根玉米裝一盒。
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玉米可以裝滿幾盒?
綜合信息和問題,分析可知:就是求35里最多有幾個6?
開始做題。
1、實物操作
如果在家里做題,可以擺出35個積木或其它實物,取6個一組放在一起,看最多有幾組,有幾組就是裝滿幾盒。
實際操作,一共有5組,剩余5個。
2、畫圖法
用圓圈或三角符號代表玉米,畫出35個符號,每6個圈一圈,看最多可以圈幾次,圈幾次就是裝滿幾盒。
圈畫發現,可以圈5次,剩余5個。
這一方法和前期學過的圈一圈、畫一畫關聯起來,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
3、箭頭法(列算式)
從35開始,連續減6,直到減到不夠減6為止,看最多減幾次6,就是裝滿幾盒。
連減發現,可以減5次,余數是5。
這一方法和剛學過的連續減一個數的題目關聯起來,孩子也不陌生。
驗算是否正確,用加法檢查:
5個6加起來:6+6+6+6+6=30(根)
加上剩余數:30+5=35(根)
和題目給定的總數一致,所以計算正確。
二、解題思路歸納
第一步,閱讀理解,找到兩個關鍵信息,一個解決的問題。
2信息:(1)一共有多少?(2)每大單位有多少小單位組成(如每盒有5根,每次運3盒,每袋有4個,每組有6人等等)。
1問題:最多能分成多少(如可以裝滿幾盒?”“可以運走幾次?”“可以做成幾個?”)
第二步,分析解答。
就是求大數里面最多有幾個小數,注意是最多,是極限值,是唯一數。
方法有三:
1、實物操作,擺放規定數量的物品,按信息一步步直觀演示。可以作為初步理解使用,熟練后省略。
2、畫圖法,用圓圈或三角符號將信息轉化為圖形形式,圈一圈,看一共圈幾次就是最多能分成多少。
3、箭頭法,用總數連續減同一個數(信息中的小單位數量),直到不夠減為止,減幾次就是最多能分成多少。
第三步,驗證結果。
將減掉的同一個數加起來,減幾次就加幾次,得到的結果加上剩余數,看看是否和總數一致,如一致則結果正確。
第四步,寫答案
將最多能分成多少的具體數字和剩余數寫在指定的空格中。
同類題型鞏固
理解原理,了解做題步驟后,還要經過反復訓練才能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做同類題必不可少。為孩子們找了一些同類題,可以有選擇性做一做,力求鞏固。
連減同數解決問題,可以利用已有知識進行解決,但是孩子不會關聯知識,需要我們通過實物引導孩子,并啟發解題思路,讓孩子理解并靈活運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