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業績受阻、負債高企,云跡科技轉戰港股能否打破發展困局?
近日,北京云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云跡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主板掛牌上市,沖刺“機器人服務智能體第一股”,中信證券、建銀國際為聯席保薦人。早在2022年2月,云跡科技曾完成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輔導備案。不過公司在2025年3月宣告輔導協議終止,最終選擇了轉戰港股IPO。
曾幾何時,云跡科技在酒店機器人領域可謂風光無限。然而,曾站在行業頂端的云跡科技,如今卻陷入了發展困局,業績也受阻嚴重。在業績表現上,招股書顯示,近三年來云跡科技累計虧損達到了8.15億元,經調整后的累計虧損也有近4億元。還背負著高達18.7億元的“贖回負債”,占流動負債總額的93%。
曾經備受資本青睞,如今卻面臨著上市壓力與資金困境,云跡科技究竟遭遇了什么?又該如何破局?
虧損與負債的雙重壓力
自2014年成立以來,云跡科技憑借其創新的技術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迅速在酒店機器人市場嶄露頭角。其推出的“潤”“格格”等系列機器人,一度成為酒店智能化服務的代名詞。
從財務數據來看,2022 - 2024年,云跡科技的營業收入雖呈現出增長態勢,從1.61億元提升至2.4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3.2%,但凈利潤的表現卻令人堪憂。這三年間,公司凈虧損分別為3.65億元、2.65億元、1.85億元,累計凈虧損高達8.15億元。盡管虧損規模呈現出逐年遞減的趨勢,但公司依然深陷虧損泥潭,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亟待改變。
盈利能力的不足,讓云跡科技的發展之路舉步維艱。而高額的負債,更是如同沉重的枷鎖,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財務壓力。截至2024年底,云跡科技的流動負債總額高達20.1億元,其中最為突出的當屬贖回負債,金額高達18.7億元,占流動負債總額的93%。這筆巨額的贖回負債源于公司上市前的對賭協議。根據協議規定,若公司未能在約定期限內成功上市或達成業績目標,需按年利率8%回購投資者股份。
對于云跡科技而言,這筆贖回負債無疑是一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若未來18個月內公司未能成功上市,將面臨巨額現金償還壓力。而此時公司本身就處于虧損狀態,資金鏈本就脆弱,巨額的現金償還壓力很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進而引發更為嚴重的財務危機,使公司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云跡科技的商業版圖高度依賴酒店場景,這一業務結構在為公司帶來初期輝煌的同時,也成為了其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隱患。從收入占比數據來看,2022 - 2024年,酒店場景收入占比分別為70.1%、95.1%和83.0%,2024年酒店場景更是貢獻了公司83%的營收,非酒店收入占比僅17%。盡管云跡科技也曾嘗試拓展醫療機構、商業樓宇等新場景,但成效并不顯著。截至2024年底,云跡科技積累了超34000名客戶,其中酒店客戶超過3萬家,而醫院客戶僅為100多家。
這種高度依賴單一行業的業務結構,使得云跡科技的業績極易受到酒店行業波動的影響。一旦酒店行業出現不景氣或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公司的營收將遭受重創。而且,在酒店機器人市場,云跡科技還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
隨著機器人市場的逐漸升溫,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了其中的商機,紛紛涌入該領域。除了專注于機器人研發的企業,如擎朗智能、高仙機器人等,一些傳統家電企業和科技巨頭也開始涉足機器人領域,給云跡科技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價格戰成為了常見的競爭手段。云跡科技為了維持市場份額,也被迫卷入價格戰。主力產品“潤”系列機器人售價從2016年的13.6萬元一路降至1.31萬元,價格縮水超90%。雖然降價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銷量的增長,但也大幅壓縮了利潤空間,使得公司的盈利能力受到嚴重影響。
技術短板:專利局限,人才流失
在機器人行業競爭日益白熱化的當下,云跡科技正遭遇專利布局失衡與人才流失的雙重困境,嚴重制約著其未來的發展。
從專利數量上看,云跡科技坐擁979項專利,但深入剖析其專利布局,就會發現其中存在明顯短板。其專利核心多聚焦于硬件結構設計領域,比如機器人的外形構造、移動底盤設計等。在決定機器人智能化水平和應用拓展能力的關鍵底層算法領域,如AI決策系統、多模態感知等,云跡科技卻顯得競爭力匱乏,缺乏具有差異化的技術突破。云跡科技在底層算法領域的薄弱,使得其產品在智能化程度上難以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限制了產品的高端化發展和市場拓展空間。
在實際應用場景中,云跡機器人智能決策和環境感知能力的不足暴露無遺,很大程度上依賴外部技術支持。例如,在調度算法優化方面,云跡科技需要借助騰訊云計算的能力;在設備互聯互通方面,又得依靠阿里IoT設備接入能力。一旦與外部技術供應商的合作出現變動,比如合作終止、技術授權受限等,云跡科技的產品將面臨性能下降、功能缺失的風險,嚴重影響用戶體驗和市場競爭力。
這種依賴外部技術的模式,使得云跡科技難以構建起屬于自己的獨立技術生態。在科技行業,擁有獨立的技術生態意味著企業能夠掌控技術發展的主動權,實現技術的自主迭代和升級,形成強大的技術壁壘。而云跡科技由于缺乏核心底層算法技術,無法構建起完整的技術生態,只能被動地跟隨外部技術供應商的步伐,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2024年底,CTO林小俊的離職創業,無疑給云跡科技的技術團隊帶來了沉重一擊。在科技企業中,CTO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技術研發的核心領導者和戰略決策者。林小俊的離職,可能導致云跡科技技術研發方向的調整。在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研發方向的調整往往意味著前期研發成果的浪費和研發資源的重新配置,不僅會延誤產品的研發進度,還可能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錯失良機。同時,CTO的離開也會對技術團隊的凝聚力和研發效率產生負面影響。
研發投入是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的重要保障。然而,2024年云跡科技的研發開支降至約5740萬元,占營收的23.4%,研發團隊規模也縮減至僅66人。與行業頭部企業相比,這一投入水平和團隊規模明顯偏低,較2022年更是減少了12%。
研發投入的減少和研發團隊的縮減,使得云跡科技在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方面的能力逐漸減弱。長期來看,這將進一步影響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和未來發展潛力。
資本遇冷:融資停滯,股東減持
在云跡科技的發展征程中,資本曾是推動其一路疾馳的強勁引擎。自2014年7月啟航至2021年12月,短短七年多時間里,云跡科技成功完成了8輪融資,吸引了阿里、騰訊、聯想、攜程等行業巨頭,以及沸點資本、啟明創投等知名投資機構紛紛入局。累計12.02億元的融資金額,讓云跡科技在D輪融資后估值飆升至40.8億元。
然而,資本的“蜜月期”在2021年12月戛然而止。此后三年多,云跡科技始終未能迎來新的資本青睞。這一時期,市場環境風云變幻,科技行業的投資熱潮逐漸退去,投資者們對項目的篩選愈發嚴苛,目光也更為挑剔。云跡科技自身存在的問題,成為融資停滯的關鍵誘因,而機器人行業競爭的白熱化,眾多競爭對手虎視眈眈,也進一步加劇了投資者的擔憂。多重因素交織,使得投資者對云跡科技的未來發展信心動搖,融資之路自此陷入僵局。
云跡科技的股權結構,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創始人支濤持股比例僅為9.73%,而阿里、騰訊等32家機構合計持股超90%,股權高度分散。
更令市場不安的是,早期投資者開始紛紛離場。海航創投作為云跡科技的早期投資者,在2023年便提前抽身而退,這一舉動無疑是對公司未來前景投下的一張“不信任票”。不僅如此,控股股東支濤以及其他創始成員如胡泉等人,也多次進行套現操作。這些行為如同多米諾骨牌,向市場釋放出消極信號,讓投資者對云跡科技的信心進一步瓦解。
資本的寒冬,讓云跡科技陷入了資金短缺的泥沼。資金鏈的緊張,讓云跡科技在技術研發上捉襟見肘,難以投入足夠的資源進行創新突破。這一系列連鎖反應,進一步加劇了云跡科技的發展困境,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舉步維艱。
郵儲銀行多重困局,新帥鄭國雨承壓
中國人壽,“紙面富貴”?
寧波銀行,穩健增長的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