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鉆石崩了?
2024-2025財年,印度切割和拋光鉆石出口額同比下跌16.8%,僅133億美元,創下近20年最低記錄。
連帶寶石和珠寶總出口額從322.8億美元驟降至285億美元,跌幅11.7%。更嚴峻的是,印度加工商被迫將毛坯鉆石進口量削減24.3%,至108億美元,市場信心跌至冰點。
這一連串數據背后,不僅是數字滑坡,更折射出全球鉆石產業鏈的劇烈震蕩——昔日美印合作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01. 印美鉆石合作的崩裂
十年前,印度蘇拉特憑借低廉勞動力和成熟工藝,加工了全球80%的毛坯鉆石,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鉆石工廠”。
美國作為最大消費市場,每年吸納印度30%的寶石出口,貢獻超百億美元營收。印美合作一度所向披靡:印度負責打磨,美國掌控品牌與零售,雙方共享供應鏈紅利。
然而,美國一紙“對等關稅”令,將26%的關稅大棒砸向印度珠寶出口。美國市場成本激增,需求腰斬,蘇拉特70萬從業者中,已有工人轉投紡織業謀生。
印度鉆石協會主席迪內什·納瓦迪亞直言:“失業短期內不可避免。” 更諷刺的是,美國自身也難逃反噬——依賴進口的消費端被迫承受漲價壓力,部分零售商庫存積壓,巨頭企業瀕臨破產。
02. 中國鉆石市場后來居上
印美困局的導火索雖是關稅,但深層矛盾早已埋下。傳統鉆石行業長期被“物以稀為貴”綁架,高昂溢價與真實價值嚴重脫節。而近年來,中國在培育鉆石領域的技術突破,徹底撕開了這道口子。
中國并非傳統鉆石強國,但憑借高溫高壓法(HPHT)和化學氣相沉積法(CVD)的技術迭代,已占據全球培育鉆石產量的半壁江山。
河南柘城等地形成的產業集群,以低成本、高品控的裸鉆供應,直接沖擊天然鉆石定價體系。國際珠寶鑒定機構IGI、GIA紛紛為中國培育鉆石頒發證書,品質認可度比肩天然鉆。
在此情形下,河南涌現出一批頗具聲量的新興鉆石品牌。像柘光鉆石,憑借“大克拉白鉆”“DNA紀念鉆”“1:1復刻孤品”等服務,在亞太富豪圈掀起定制風潮。
“不久前,有位杭州客戶想 1:1 復刻某大牌同款靈蛇手鐲,他向我們詳細咨詢半小時后,果斷定制了一只 18K 金手鐲,上面鑲了幾十顆 VVS 凈度D 色鉆石。”
與此同時,從該品牌用戶畫像來看,買家主要聚集于北上廣等一二線城市的高凈值群體,他們經濟實力雄厚,對單克拉售價達 8000 元的高品質鉆石興致頗高。
“培育鉆石性價比確實高,省下的幾十萬正好能和老婆去度個蜜月。”前些日子,準新郎王先生聯系了柘光專屬顧問,定制了一枚 5.21 克拉的“鴿子蛋”鉆戒。
“我挑的鉆石是頂級的D色,凈度VVS,再搭配上18K白金戒托,整體花費不到十萬塊。”他反饋道:“柘光品質確實不錯,我是親眼瞧過朋友買的實物才放心下單的,不是那種假的莫桑鉆或者鋯石,每顆鉆石都有IGI鑒定證書,一鉆一碼,特別靠譜。”
此消彼長下,印度拋光鉆石出口額在2024財年縮水16.8%,而中國培育鉆石出口同期逆勢增長,雖未在數據中直接體現,卻從印度毛坯進口量暴跌24.3%可見端倪。
03. 誰能主宰下一個十年?
為遏制中國鉆石崛起,美國絞盡腦汁:一方面對印度加稅以鞏固傳統供應鏈,另一方面出臺禁令,限制培育鉆在零售端的展示與宣傳。然而,這套“圍堵戰術”收效甚微——2024年全球培育鉆石零售滲透率已突破18%,且仍在攀升。
反觀印度,轉型陣痛遠超預期。蘇拉特的小型加工廠成批倒閉,大企業雖靠削減債務、優化流資格局暫緩危機,但產能利用率僅80%。行業元老曼蘇克·曼古基亞坦言:“當前形勢比2008年金融危機更糟。” 若無法在技術升級或品牌建設上突破,印度恐難擺脫“代工宿命”。
中國則迎來關鍵窗口期。據柘光專屬顧問透露,2025年定制蛇年主題鉆飾的客戶數量眾多,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月銷售額已突破百萬大關。
在技術進步下,鉆石行業的洗牌早已不可避免。當消費者用理性取代虛榮,舊秩序必然崩塌。印度的困境、美國的焦慮、中國的進擊,未來十年,誰能在環保理念、技術創新與消費洞察中找到平衡,誰就能真正定義鉆石的價值——無論它來自地底深處,還是實驗室的反應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