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A股看起來沒有什么生氣,除了上證50和幾個紅利指數,寬基都收跌,且80%的個股下跌,而銀行再次成為避險板塊,工行又刷新了歷史新高,造成這個局面的,短期來看,可能有幾個原因。
1、地產刺激落空。上周五我們在會議解讀里提到的,上面對房地產的定調是已經穩住了,所以大規模刺激落空,小作文被證偽,從上周五的高點開始算的話,地產板塊高位下跌7個點;
2、節前避險。周四就放假了,這回五一涉及三個交易日,大家肯定還是擔心在此期間海外出什么幺蛾子,畢竟本周是美股一季報發布數量最多的一周,而A股也進入了財報高發期,周五還有美國的非農數據要公布,宏觀和微觀上都有不確定性,預計這周融資余額還要繼續往下掉,這其實和春節放假前的情況差不多——那幾天,也是融資余額不斷掉,但四大行反而創歷史新高。
3、限制賣出的解禁效應。上周寬基ETF凈賣出了100億,如果剔掉幾個科創綜指新發基金的建倉資金,實際凈賣出的金額會更多一點,而港股南向資金也是罕見的近期首次周度凈賣出,買入的主力——國家隊,則從上周開始應該進入了中場休息,好多天沒買,所以勢必使得市場有一定的拋壓需要釋放。
4、產業小作文可能會被整頓。就是有個比較知名的IP,近期被人舉報了,舉報的內容,涉及對AI等產業的炒作及“吹票”,今天財聯社下面的藍鯨新聞已經報了,感興趣的自己去看,估計這兩天還不會有什么影響,但對后續的市場會不會有影響,還不好說。其實,明眼人都知道,不管是AI,還是機器人,概念里的部分公司,都是靠“吹起來的”,我們之前就扒過,像襄陽軸承這種三無公司,之前漲成這樣,完全就是柚子操盤、小作文續命的模式。如果監管真想整頓,這事其實影響不算小。
好了,說完短期的影響,回歸到長期投資的路線上看,我們知道,股價=估值*盈利。
從估值來看,A股在4月7日大跌后,陸陸續續地在修復,下圖,我重新拉了一下,修復率的數據,上證指數和滬深300,都已經修復到70-80%的水平了,也就是說,基本收復了對等關稅造成的大跌,我們即使看國家隊沒買的A500,目前PE-TTM的歷史分位數也在45%左右了,換句話說,已經到歷史中位數水平了,算不上低估。
那么,如果估值到了歷史平均水平,后面的走勢,就得看企業的盈利了。
整體來看,坦率說,企業的盈利,肯定不能算樂觀,上周五,一季度工業企業利潤公布的時候,我在星球里拆解過具體的數字,結論就是,剔除金價上漲等帶動的有色板塊利潤大增,全國其他規上企業的利潤,一季度,還是同比下降的,并且,工業企業的產銷率創近十年來同期新低,這意味著,需求是比較疲弱的,企業的庫存比較高,且產能利用率也偏低。
另外一個數據,其實可以和上面的數據相互印證:一季度,企業定期存款增速7.1%,活期存款增速-11.2%,企業手上的現金流,是趨于緊張的,且有錢,也優先做了定存,其實就是擴張的意愿在下降。
綜上來看,核心是想說明,在低利率時代,優質股權的性價比會逐漸提高,但對股市也不可盲目樂觀,特別是不能低估,貿易戰下,對部分企業利潤的實際影響,在構建資產組合的過程中,要注意組合的“反脆弱性”,重視結構性的機會,并且,留足現金倉位,逐漸建倉。
多聊幾句市場的熱點哈,港股泡泡瑪特的暴漲、債市的“奇葩”,以及跟投的建議。
1、港股,泡泡瑪特的暴漲。
今天最火的票,無疑是港股的泡泡瑪特,周末,其旗下的LABUBU三代(應該是長下面這樣),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同步開售,并直接賣爆,且登上了美國app store的購物榜第一、總榜第四,今天股票反映的很徹底,直接高開高走,暴漲12個點。
這種“精神鴉片”最牛的一點在于,海內外定價很高,這么一個玩偶,在國內賣100人民幣左右,在美國可以直接翻倍,毛利率超過70%,所以即使被加了關稅,只要賣的時候稍微提點價,就能抵消掉。
我下午看了國金的一篇報告,有個數據提到,因為擔心后面的關稅沖擊,我們這邊在“搶出口”,美國那邊在“搶進口”,去年12月到今年2月,美國進口的同比數據直接起飛,下圖。
其中,“玩具、游戲及運動用品、文具、印刷品、工藝品、裝飾品等勞動密集型制成品和日常消費品”,這些雜項制品,力度最大,同比增長了185%,看來,賣玩具給“人傻錢多癮還大”的米國人,真是一門好生意。
泡泡瑪特、老鋪黃金這些新消費的崛起,核心邏輯是 需求端決策權重的變化,年輕人消費更加關注情感滿足。而新消費反彈的過程中,表韭量化的持倉之一,恒生消費ETF(513970)也基本完全修復了4月7日的大跌,已經是所有港股版塊里,修復最快的之一了。
大家今年關注港股,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港股本身,有不少A股買不到的品種,比如互聯網巨頭,比如新消費,比如純粹的創新藥。
周末高盛發布了一篇報告,說今年南向買港股的資金,會超過1100億美刀,也就是8000億人民幣,而目前(也就是前4個月)是780億美刀(5700億人民幣),換句話說,后面8個月還有2000多億的增量。
我個人覺得,這算的還算是客觀的,因為后續南向買入港股的節奏,肯定是會放緩的。
不過結構上,可能依然主要是港股大科技、港股創新藥、港股新消費、港股紅利,這幾個方向不變。
今年基金公司里獲益最大的,還是手里有港股科技相關品種的,比如景順,上周他們銷售朋友圈貼了一個海報,旗下的港股科技50ETF(513980),突破了200億份,年內規模漲了接近100億,上周單周,也是全市場凈流入規模最多的產品,主要是跟蹤的指數里,幾個科技巨頭占比高,上周美團和京東雞飛狗跳的時候,趁機抄底的不少。
2、債券,出了一個奇葩的事件。
這事說來話長,簡而言之,就是山西有個城投企業,在2020年發了兩期債券,分別叫“20晉X01”、“20晉X02”,期限是5+5,10年期,第五年末,有發行人的利率調整權及投資人的回售權,但因為這個債券募集到的錢,參與的PPP項目,連續兩年沒收到回款,債券觸發了“加速到期條款”,所以發行人上周公告,啟動加速清償程序。
那么,奇葩就奇葩在這個清償兌付的價格上,發行人按面值100元兌付本金以及對應的應付利息,但是投資者,之前是按108-109的債券凈價買入的,如果發行人只兌付100的面值價格,那么投資者直接虧8-9%,在債券里,這就屬于虧大了。
可能很多人還不清楚,上面是啥意思,我舉個例子。
我(發行人)去美國吃飯,服務員(投資人)以為我會給小費(按估值贖回),而且服務員給的優質服務是按會給小費定價的,但我的傳統是不給小費(但沒事先告知服務員),現在,飯吃完了,服務員做完了優質服務,我說只給飯錢,沒有小費(按面值兌付),然后服務員頭就炸了。
因此,我們作為第三方,看這個事情的話,其實沒有絕對的對錯。
發行人可能做的不對的地方在于:
第一,PPP沒收到費用這事,第一年有沒有公告(這個要查一下),就算有公告,有沒有像股票一樣做好風險提示,類似于ST股票退市,有退市風險前是要做風險提示的,警告一下買入的人,后果自負。
第二,觸發條款后,沒有主動跟投資人溝通,直接就定100的面值價格贖回,而一般做的好的發行人會讓主承銷問下大家意見。
第三,既然想100塊贖回,為什么當時在募集說明書不寫清楚,留下了不清不楚的空白地帶?
而投資人可能做的不對的地方在于:
第一,買之前有沒有做盡調?明知道有提前贖回觸發條款,有沒有去看下PPP是不是已經有一年沒收到費用了?今年是不是也有收不回費用的可能?如果是的話,那是不是有可能連續兩年收不到,會觸發條款?
第二,募集說明書沒標明贖回價格,為什么買之前沒跟發行人或主承銷溝通問清楚爭議條款?
結論:信評小伙伴,不用被AI取代,不會失業了,又有用武之地了!
3、跟投建議。
本周比較簡單。
周三,節前最后一天,可能會跟投表韭純純的債,因為有五天的“票息”;
周二,也就是明天,可能會跟投一下表韭全球;
表韭量化,就再等等吧,節后再說。
如果對跟投感興趣的,可以看這篇,《》。
就聊這么多。
求贊、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