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今天回家的神舟十九號航天員要“續租”太空了!
今天,神舟十九號因天氣原因推遲返航的消息刷屏網絡。不少網友好奇:現在不是有北斗導航嗎?地面還有人工直升機搜索隊伍,為啥還要看老天爺臉色?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航天員回家路上的那些"天氣門檻"。
另外還有網友為航天員劉洋著急,他們覺得神舟十九號乘組回家計劃延遲,最著急的應該是劉洋,這是為啥?
回家路上的"三重安檢"。
想象一下,你在玩高空跳傘,突然遇到大風是什么體驗?神舟飛船返回時面臨的挑戰可比這刺激百倍。飛船回家要過三道"安檢":
首先就是穿越大氣層,就像沖進1000℃的火焰山,全靠特殊材料"硬扛";然后就是開傘減速:展開3個籃球場大的主傘(1200平方米),要是遇到"高空風切變"(不同高度的亂流),傘繩可能打結;最后才是平穩著陸,地面風速超6級(約10米/秒),返回艙就會像被踢飛的易拉罐一樣翻滾。
這次推遲,就是因為東風著陸場刮起了6到7級大風。要知道,航天員在太空待了半年,骨頭密度下降12%(相當于老年人骨質疏松),可經不起這樣的“滾筒洗衣機”體驗。
沙漠里的"氣象考場"。
東風著陸場選在內蒙古沙漠不是沒道理的——這里地廣人?。?萬平方公里相當于3個上海),但卻是出了名的"天氣暴躁老哥":這里春季限定款沙塵暴,能見度瞬間降到"伸手不見五指";晝夜溫差20℃,白天烤火爐,晚上進冰箱。
以去年執行的載人航天任務來說,可是真真切切經歷了東風著陸場說變就變的暴脾氣:10分鐘內風速從3級飆到8級。
但中國航天早有準備:72小時前就開始"每小時天氣預報",動用"睿圖模式"(1公里精度氣象模型)連100米高的微風都能預測。神舟十七號返回時,預報說"風速1米/秒",結果分毫不差!
北斗+人海戰術的真相。
其實每一次神舟飛船著陸,人們都心中難免疑惑,畢竟看到搜救隊出動幾十輛車、多架直升機,有人疑惑:北斗不是能厘米級定位嗎?其實這是"雙保險"。
返回艙穿越大氣層時會失聯4到6分鐘,這期間叫做黑障區盲點,全靠雷達死死"盯住";最后1000米主傘打開后可能被風吹偏,需要地面快速響應;出艙后要立即體檢、抬送,整套流程需要50多人配合,這樣說吧,咱們得讓辛苦付出的宇航員們一到地球就享受航天員VIP服務,而不是苦等吧。
還記得2022年神舟十三號返回嗎?當時著陸場能見度超10公里,搜救隊5分鐘就趕到現場。這種效率,靠的正是平時近百臺車輛、數百人參與的實戰演練。
那些年躲過的"天氣坑"。
中國航天的"天氣潔癖"是有血的教訓的:2005年神舟六號:沙塵暴讓返回艙"吃土",緊急改期;2008年神舟七號:備降場暴雨,臨時換"停車位";2021年神舟十二號:高空亂流讓降落傘"跳舞",調整窗口才落地。
相比之下,美國"星際客機"今年就因技術故障讓宇航員滯留太空9個月。中國航天"看天吃飯"的謹慎,反而保證了23次載人任務100%的成功率。
等待是為了更好的團圓。
現在神舟十九號的航天員們正在空間站"續住",物資儲備足夠吃一年(天舟八號帶貨能力超強)。而地面上,氣象團隊正在24小時監測下一個"天氣窗口"——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后天。
這種"寧可十防九空"的較真,背后是對生命的敬畏。正如航天員王亞平曾說:"祖國永遠不會忘記在太空的兒女。"這份等待,值得!
神舟十九號乘組回家計劃延遲,最著急的應該是劉洋,這是為啥?
最后說說宇航員劉洋為啥著急,這事得提到2022年6月5日到12月4日的神舟十四號任務了。當時的宇航員是指令長陳冬,宇航員劉洋、蔡旭哲。說到這里大家就應該明白了吧?
沒錯!神舟二十號的指令長是陳冬,神舟十九號的指令長是蔡旭哲,都是劉洋當年神舟十四號乘組的成員,所以最關心神舟十九號和神舟二十號乘組的,劉洋絕對數得上。另外,同乘組的兩名宇航員都成為了指令長,只差劉洋了。
所以,她最著急了。當然,這都是網友們的玩笑了。也在此真心希望劉洋成為中國空間站的下一代指令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