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問五臺山弘愿老禪師:唯心主義是迷信嗎?
阿彌啊,唯心即覺性,迷信即執念。唯心主義不是迷信,唯心主義者,恰恰是要破除執念,破除迷信。人一旦有了執念,就沒有了覺知。唯心主義的本質是心性即世界。佛家的唯心主義并非否定客觀存在,而是強調心識對世界的能動作用。
正如禪宗六祖慧能所言:“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這一公案揭示了現象世界的顯現與心念的緊密關聯。風吹幡動本是自然現象,但慧能指出,人對現象的感知源自內心的分別與執念,若心念清凈,則能超越表象的束縛,直指本質。
阿彌啊,就說茶垢中的禪機吧,世人總想擦凈茶垢,卻不知經年累月的茶禪一味,早沁入陶土肌理。這茶垢象征執念的轉化,真正的解脫在于接納存在的本相,而非執著于外在的“干凈”或“完美”。這與唯心主義主張的“心凈則佛現”異曲同工,強調內心的澄明才是覺悟的關鍵。
迷信與覺悟的不同在于執念的轉化。迷信往往源于對外在力量的盲目依賴,而佛家唯心主義則強調通過修心實現內在超越。大勢至菩薩開示:“念佛之人,心念不凈,佛雖念之,亦難相應。”若執著于念佛見佛的具象結果,反而會因妄念遮蔽清凈心性,陷入迷信的窠臼。真正的念佛是修心的過程,讓心與佛的智慧相應,而非追求外在顯化。
阿彌啊,真正的光明從不怕灼傷。心性的光明并非迷信中的神秘力量,而是通過破除執念,比如對痛苦的抗拒、對結果的執著,自然顯現的智慧。
佛家唯心主義的核心在于“轉識成智”,“轉煩惱為菩提”,即將分別心轉化為無分別的智慧。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中,他超越了對生死的執念,以靈活心態看待生命的循環,正是“化煩惱為菩提”的典范。這與禪宗主張的“煩惱即菩提”一致——煩惱的根源在于心念的僵化,若能轉識成智,則困境可化為覺悟的契機。
阿彌追問道:如何對抗痛苦?弘愿老禪師猛踹一棵銀杏樹,落葉紛揚而下,點明“強行對抗自然規律只會加重苦楚”。這一場景隱喻:心若執著于“對抗”煩惱,反而會被煩惱所困;唯有接納無常,方能在流動中照見本心。
佛家的唯心主義超越二元對立,佛家并非否定物質世界,而是消弭(xiāo mǐ消除)“能所對立”(主體與客體的分別)。正如《華嚴經》所言“一塵含攝大千世界”,時空的虛妄性源于心念的波動,修心至澄明時,能照見“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果”,時空序列轉為共時顯現的曼陀羅。這種境界并非迷信,而是通過禪定與智慧達到的覺悟狀態。
阿彌點頭結語:唯心即覺性,迷信即執念。“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唯心主義的本質是破除對“有”與“無”的執念,回歸心性本凈的實相。迷信源于對外相的執著,而佛家唯心主義則通過修心實現內在的自由,是超越迷信的覺悟之道。
煩惱能轉菩提,發心即是結果。天天念能量偈,稽首頂禮至尊諸圣為眾生祈福:南無阿祖太上老君!阿彌陀佛!六時吉祥!阿觀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積德,越來越好!南無阿彌陀佛,一切變得越來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阿觀自在,菩提薩婆訶!阿觀自在,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
(李松陽2025公歷0501《非常財富》 第02893篇 阿彌聞道第10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