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東風壓倒了西風,國外的AI不香了。中國AI的開源歷史也要被阿里巴巴的千問3模型給改寫了。
昨天,阿里千問3模型一發出,就登頂了全球開源模型的榜首。超越了Deepseek r1、OpenAI-o1等等在內頂尖模型。
尤其是他的參數量僅為DeepSeek-R1的三分之一,同時他的部署成本也只要三分之一,這就很夸張了。所以各大科技公司已經用腳投票了,紛紛在千問3發布的幾個小時后就宣布支持千問3的部署。
數得上號的公司,比如海外的有蘋果、英偉達、高通、聯發科、AMD這些,國內的則有華為昇騰、聯想、海光、寒武紀等等。
這簡直就是中國科技界在中美科技博弈中打出的一記重拳。這不僅是一次技術上的領先,更是一次戰略層面的突圍,標志著中國在全球AI開源競賽中占據了主動權。
千問3的意義,遠不止于一次模型升級這么簡單。它是國內首個“混合推理模型”,預訓練數據量高達36T tokens,在推理、指令遵循、工具調用、多語言能力等方面實現了質的飛躍。
千問發出來才幾個小時,蘋果機器學習科學家奧維尼?漢農(Awni Hannun)第一時間就在蘋果處理器芯片上完成千問 3 全系列模型測試(除了蘋果芯片跑不動的235B旗艦模型)內存占用率低到只有幾百MB。
鑒于千問 3 與蘋果芯片平臺展現出良好的適配性,奧維尼?漢農表示,千問 3 是最佳搭檔。
除了大廠追著接入千問。海外網友也不睡覺了,在海外社交平臺上發聲:你知道什么有趣嗎? 千問3比o3mini便宜5倍,比 Gemini2.5Pro便宜10倍,而且qwen 在編碼和數學方面仍然可以與大佬們競爭。
對比之下,美國一些科技巨頭的姿態卻令人失望。當美國還在用“禁運”“封鎖”來設法圍堵中國時,他們在想方設法阻止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
當中國企業選擇了開源、共享、共贏。美國卻一度以為,通過限制先進芯片出口,就可以遏制中國AI的發展。然而現實是,硅谷的技術高墻尚未筑成,中國的大模型已經以開源的姿態,從容越過了圍墻。
千問3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理念的勝利。它打破了技術封鎖的話語體系,將AI的未來重新定義為“全球開發者的共同體”。無論是初創公司,還是發展中國家,只要有創造的愿望,都可以基于千問3站在AI變革的最前線。而這一點,正是美國巨頭們最不愿意看到的。曾幾何時,技術是西方世界劃定權力邊界的武器,如今,中國用開源重塑了規則,讓創新不再是少數精英的特權,而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
更值得深思的是,千問3的誕生地,不是硅谷,不是倫敦,而是中國杭州——一個千年前曾是世界商貿中心的地方,如今再度以科技之力,煥發出新的全球影響力。從錢塘江畔到全球舞臺,中國科技力量的崛起,不再是“追趕者”的故事,而是引領者的自信宣言。
中美科技博弈,歸根結底,是制度理念、創新精神、產業生態的全面競爭。在過去,中國確實存在起步晚、基礎薄弱的問題,但如今,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浪潮中,中國以開放對抗封閉,以共享對抗壟斷,以全民創新對抗精英壟斷,正在一點點打破所謂的技術霸權。其中,有一條海外網友的評論非常精辟,簡單幾個字就道出了中美的差異:中國熱愛開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