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靜安區生態環境局牽頭,聯合上海師范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及上海市風華中學共同策劃的“生物多樣性科普系列課程”正式拉開帷幕。首場課程以“生物多樣性概論—從國家公園到城市生態單元”為主題,特邀上海師范大學環境與地理科學學院教授級高工劉啟貞老師、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風景園林系副主任李杰老師主講,為風華中學的同學們帶來一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普課。此次系列課程依托2024—2025靜安區生物多樣性調查項目背景,旨在通過靈活多樣的科普手段提升青少年生態保護意識,助力上海建設“生態之城”。
立足本土:靜安區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實踐延伸
作為課程開篇,劉啟貞與李杰以“國家公園與城市生態保護”為主線,結合靜安區生態環境局近年來推動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成果展開講解。報告中提到,靜安區作為高度城市化的區域,通過建立小微綠地、優化城市生態單元,已逐步構建起“點—線—面”結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例如,靜安區的蝴蝶監測項目、社區昆蟲旅館試點等實踐案例,均體現了地方政府在城市化進程中保護生態多樣性的創新探索。
講座中,李杰特別分享了其團隊參與的“靜安區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調查”項目。通過翔實的數據與生動的圖片,他展示了靜安區公園、街道綠帶中隱藏的豐富物種,如白頭鵯、繡眼鳥等城市常見鳥類,以及本土植物群落的演替規律。“即使是水泥森林中的一片小草坪,也可能成為傳粉昆蟲的庇護所,”李杰強調,“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僅是國家戰略,更需要從社區、校園等微觀尺度落地。”
多維聯動:從理論到實踐的科普課程設計
本次課程作為系列科普的第一課,充分體現了“政府主導、高校賦能、校園實踐”的多方協作模式。上海市風華中學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系列課程是落實《上海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的重要舉措,未來將圍繞植物、昆蟲、鳥類等主題開展六次進階課程,引導學生從觀察到行動,最終形成完整的生態保護認知鏈。
課程現場,李杰通過互動問題“如果你是社區生態規劃師,會優先保護什么”這一問題引發同學們熱烈討論。有學生提出,“可以在教學樓屋頂鋪設耐旱植物,既能降溫又能為昆蟲提供棲息地。”這一想法得到了李杰的肯定,并鼓勵學生將創意融入后續課程實踐中。
標本與科研:點燃學生探索熱情
理論環節結束后,團隊成員張云麒展示了制作的植物標本,涵蓋靜安區常見草本植物及珍稀蕨類。從采集技巧到標本保存,翔實的講解讓同學們躍躍欲試。隨后,劉啟貞帶來的“小池塘微觀世界”研究分享更將氣氛推向高潮——通過對比大雨前后池塘藻類多樣性變化,劉啟貞以“身邊科學”為例,揭示生態研究的趣味性與社會價值。
課程尾聲,區生態環境局代表向學生發放了“生物多樣性調查的生態簡圖”,并預告下一期“植物多樣性”課程將走進校園綠地開展實地調查。“今天的課程讓我發現,保護生態可以從記錄一片葉子的紋路開始!”學生們在課后感言中寫道。
作為系列課程的開端,本次活動通過專家講授、實物展示、科研案例剖析等形式,成功激發了學生對本土生物多樣性的關注。后續的課程將進一步結合區域生態特色,聯動高校與社區資源,推動“知行合一”的生態育人模式,為上海培養更多綠色未來的守護者。
記者:陳潔
編輯:徐悅琳
資料:區生態環境局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 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