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這一人類歷史上最為殘酷的沖突形式,總是伴隨著無盡的傷痛與艱難的抉擇。在那生死攸關的戰場上,人們面臨著極端的困境,甚至會引發一些令人深思的道德爭議。比如,在戰場上用戰友遺體擋子彈,這一行為究竟是否可行?105 歲的老兵賈善明給出了他的答案。
賈善明出生于 1917 年河南省開封市的一個小縣城。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父母對他寄予了善良、平安的期望。1936 年,他毅然參軍,在部隊中擔任重機槍手。在南口戰役中,他經歷了一場影響他一生的戰斗。
南口戰役打得異常艱難。賈善明的重機槍體積大、重量沉,要將其運上山,只能拆分后一點點搬運。戰爭準備倉促,沒有時間修筑掩體。在這危急時刻,他們選擇了用戰友的遺體做掩護來堅守防線。他們浴血奮戰 18 天,給予日軍沉重打擊,展現了誓死保衛領土的決心。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類似艱難抉擇的例子。在古代的守城戰中,當敵軍破城之際,城中軍民面臨著被屠殺的絕境。有些士兵為了保護家人和百姓,不得不采取一些極端的手段。比如在某場慘烈的攻城戰中,守城士兵在彈盡糧絕、城墻即將被攻破的情況下,面臨著敵軍如潮水般的進攻。此時,一些士兵為了多爭取一點時間,也陷入了類似的道德困境之中。
富蘭克林曾說:“從來都不存在好的戰爭,同時也不存在壞的和平。” 戰爭意味著犧牲,這其中包含著肉體與精神的雙重痛苦。從道德層面看,用戰友遺體擋子彈確實不合情理,但在戰爭的瞬間,人們往往沒有理性選擇的余地。這就如同失控的火車面臨兩難困境,無論怎樣選擇似乎都是錯誤的,但又不得不做出抉擇。
賈善明在戰場上的選擇,是在極端環境下為了戰爭勝利和生存而做出的無奈之舉。他在退伍后,對南口戰役只字不提,甚至放棄了華北抗日強兵勛章。在他心中,那份榮譽是建立在犧牲戰友安寧的基礎上,他深感愧疚與懷念。
戰爭總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發生,但無數先輩們毫不畏懼,前仆后繼。他們的犧牲與付出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在戰爭中,人們的選擇往往是復雜而糾結的。有些選擇看似違背常理,但卻是在極端環境下的求生本能和對勝利的渴望。
我們應該以客觀和理解的態度看待這些歷史事件和人物的選擇。不能簡單地從道德制高點去評判他們的行為,而應該深入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他們所處的困境。賈善明等老兵的經歷提醒我們,戰爭的殘酷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而和平的珍貴也因此更加凸顯。
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的時代,但絕不能忘記那些在戰爭中掙扎、奮斗、犧牲的先輩們。他們的故事和選擇,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平,也讓我們明白,在面對極端困境時,人性的復雜與無奈。戰爭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無盡的傷痛和對和平的渴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