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unnyue 來源 | 互聯網品牌官
第一次注意到斯凱奇的存在感,是在早高峰的地鐵里。
身邊穿西裝的小哥、背帆布包的學生、甚至踩著碎花裙的阿姨,腳上都蹬著那雙厚底松糕鞋。
鞋舌軟塌塌地堆在腳踝,鞋底像踩了兩塊發面包,說好聽點是復古,直白點就是“丑得很安心”。
可奇怪的是,當穿著磨腳的老爹鞋擠地鐵時,總忍不住盯著別人腳上那堆蓬松的記憶棉發呆。
這玩意兒,真有傳說中“踩屎感”那么神?
從“美國足力健”到“打工人戰靴”,
丑鞋憑啥逆襲?
今年 2 月,美國運動休閑品牌斯凱奇(Skechers)對外發布了 2024 年度財報。
數據顯示,其在 2024 年全球銷售額飆升至 89.7 億美元,較之前一年增長了 12.1%,凈利潤達到 6.4 億美元。
短短四年,斯凱奇的業績增幅高達96%,成功躍升為全球第三大運動品牌,創下歷史最佳戰績。
在中國市場,斯凱奇更是殺瘋了。
2024年,斯凱奇中國的銷售額突破89億元人民幣,門店數量超過3500家,力壓特步、361°。
誰能想到,這個被戲稱為“美國足力健”的品牌,二十年前剛進中國時,畫風比現在還要“土味”。
由于其鞋款實在太土、太丑,因此常常被戲稱為“老頭樂”“足力健”“勞保鞋”。
2007年的三線城市商場里,斯凱奇的專柜挨著中老年健步鞋,寬大的鞋舌、笨重的輪廓,就像是專為退休大爺設計的。
那時候的年輕人正追著耐克的氣墊、阿迪的三葉草,誰能料到,七年后一雙“熊貓鞋”會橫空出世。
2014年推出的熊貓鞋,也是個特別不隨潮流的存在:厚底、黑白拼色、鞋面上像隨意粘了幾道補丁,怎么看都不像能火的樣子。
但設計師把航空級記憶棉塞進鞋底,還搞了個“隱形增高3cm”的小心思。
▲ 圖源:微博
就這兩點,直接戳中了年輕人的痛點:想顯腿長又不想穿高跟鞋遭罪,想舒適又不想被說“穿得像大媽”。
沒想到,近年來,斯凱奇偏偏靠一個“丑”字,在中國年輕人中爆火。
首批300萬雙在天貓秒空的戰績,讓斯凱奇第一次嘗到了“丑萌經濟”的甜頭。
但真正讓它破圈的,是社交媒體上突然刮起的“反精致主義”風。
小紅書博主曬出地鐵里四雙斯凱奇“撞鞋”的照片,評論區沒一個人吐槽丑,全是“站一天不累”“暴走兩萬步腳不酸”的真實體驗。
原來成年人的體面,是從腳不疼開始的。
比“丑”更絕的是懂你
斯凱奇的設計師團隊,可能是運動鞋界最不像“搞時尚”的。
別人在秀場看明星穿搭,他們蹲在縣城的菜市場,看賣菜阿姨怎么選耐臟又好洗的鞋子;
在上海寫字樓里數白領的通勤步數,發現每天8000步的剛需讓足底筋膜炎成了“都市病”;
甚至給迪士尼樂園的工作人員定制防滑工鞋,鞋底紋路精確到能防住冰淇淋融化后的黏膩。
這些接地氣的洞察,比任何潮流趨勢都更戳中中國消費者的真實需求。
▲ 圖源:小紅書
別人美的千篇一律,斯凱奇每雙鞋都丑得無與倫比。
你以為300-600元的價格帶只是性價比?
背后其實藏著對中國市場需求的了解,3.2億服務業從業者需要能扛住每天6小時站立的“戰靴”,下沉市場的年輕人想要國際品牌背書又不想大出血。
于是斯凱奇成了罕見的“全家桶”品牌:女兒穿熊貓鞋逛gai,媽媽穿健步鞋跳廣場舞,爸爸穿休閑款遛彎,甚至小孩的魔術貼童鞋都成了幼兒園里的“撞款王”。
最絕的是本土化供應鏈的布局。
江蘇太倉的智慧物流中心,AGV機器人搬著新疆長絨棉制成的鞋面,90%的“中國制造”讓一雙鞋從生產到送到新疆消費者手里,只需要48小時。
雖然在1992年斯凱奇成立時,運動場景早已被耐克、阿迪達斯等大牌瓜分完畢。
斯凱奇深知與這些巨頭正面硬剛毫無勝算;
于是選擇另辟蹊徑,跳出了傳統運動品牌的競爭框架,瞄準了消費者更廣泛的日常生活。
最后斯凱奇硬是把把自己變成了“最懂中國的外來者”。
到2023年,三線以下市場貢獻了斯凱奇超過60%的中國區營收,“美國足力健”成為“縣城頂流”。
當“丑鞋”變爆款
399元的價格,不僅比雜牌鞋貴不了多少,而且有國際品牌的科技加持。
Air-Cooled記憶棉像給腳底裝了個氣墊,ArchFit足弓支撐能緩解久站的酸痛,就連鞋底的紋路都是根據人的腳型調過。
這種“把科技藏在舒適里”的策略,比砸錢請球星代言更有效。
當你的腳實實在在感受到輕松,誰還在乎鞋子好不好看?
但擴張總會帶來煩惱,黑貓投訴上,開膠、脫線的吐槽多了起來,畢竟日均萬單的直播帶貨量,對品控是個巨大考驗。
斯凱奇的應對也很“實用主義”:東莞的研發中心在測試新型環保膠水,承諾“30天開膠免費換”;
上??偛扛懔藗€會員系統,老顧客回購能送鞋墊保養服務。
沒有虛頭巴腦的道歉,直接解決痛點,這很符合打工人“務實”的消費觀。
現在再看斯凱奇的門店,你會發現它悄悄在“丑”和“潮”之間找到了平衡。
經典熊貓鞋從1.0的笨拙厚底進化到6.0的流線型,新增的洞洞鞋系列加了發光模塊,甚至簽下NBA球星開拓專業運動市場。
但核心沒變:記憶棉還是那個軟乎乎的記憶棉,價格依然卡在大多數人能接受的區間,就連廣告片都拍得像“打工人紀錄片”。
地鐵里匆匆趕路的腳步、寫字樓里疲憊的腳踝、菜市場里忙碌的身影,每一個鏡頭都在說:這雙鞋,懂你的累。
比賣鞋更重要的,
是賣一種生活態度
當網紅店打卡需要踩著細高跟凹造型,地鐵里的真實生活更需要一雙能隨時狂奔的“保命鞋”。
斯凱奇的聰明之處,在于把“反精致”變成了一種態度。
我承認自己沒那么講究,但我的舒適和自在,比別人的評價更重要。
就像那個在社交媒體留言的粉絲說的:“當我的腳掌陷進記憶棉里,誰在乎它像面包還是像熊貓?”
這種從身體誠實出發的選擇,暗合了當代人的生存哲學。
拒絕被消費主義綁架,拒絕為華而不實的溢價買單,更愿意把錢花在“對自己好一點”的實處。
斯凱奇的逆襲,與其說是賣鞋的成功,不如說是一場關于“實用主義”的勝利。
或許這就是商業最好的樣子:不是制造焦慮,而是治愈焦慮。
當你的鞋子不再是秀場道具,而是生活伙伴,那些所謂的“丑”,反而成了最溫暖的存在。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強制性刪除。為了不失聯,請關注下面的備用號,有些精彩內容會發在這個號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