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可能前一秒還在說笑,下一秒便突然陷入沉睡;可能因一聲大笑瞬間癱軟在地,仿佛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氣。這不是怪誕的戲劇橋段,而是一種名為“發作性睡病”的罕見疾病患者的真實日常。在中國,約70萬人深陷這種“困”境,但他們的痛苦卻常被貼上“懶惰”“意志薄弱”的標簽,成為社會認知荒漠中的孤獨行者。
當清醒成為奢望
發作性睡病最殘酷的真相,是患者對“清醒”的掌控權被無情剝奪。他們像一塊隨時斷電的電池,無論身處課堂、職場還是街頭,不可抗拒的困意如潮水般席卷而來,短短幾秒便能墜入深度睡眠。更令人心驚的是,情緒波動會觸發“猝倒”——大笑、憤怒或驚訝的瞬間,肌肉張力驟然消失,輕則眼瞼低垂,重則全身癱軟如泥。夜晚對他們而言并非休憩的港灣,頻繁的睡眠癱瘓、逼真的幻覺將黑夜切割成碎片,清醒與夢境的界限徹底崩塌。
這種疾病對生活的顛覆遠超常人想象。學生因上課“秒睡”被斥為“不思進取”,職場人因突然昏睡被視為“缺乏責任感”,甚至親密關系中也會因頻繁“斷片”遭遇信任危機。一位患者曾苦澀自嘲:“我們不是‘躺平’,而是被疾病按倒在地。”
偏見比疾病更傷人
比癥狀更沉重的,是來自外界的誤解與嘲諷。“站著都能睡著,太夸張了吧?”“你就是懶,找什么借口!”——這些聲音如利刃,將患者的自尊割裂得支離破碎。許多人在確診前,長期被誤診為抑郁癥、癲癇甚至“中邪”,家人帶其求神問卦、灌符水的荒誕劇情屢見不鮮。更令人痛心的是,部分患者因長期被否定,逐漸陷入自我懷疑的深淵,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如影隨形。
疾病的特殊性讓患者被迫與社會保持距離。他們不敢駕駛,生怕方向盤前的突然昏睡釀成慘劇;回避聚會,因情緒激動可能引發猝倒;甚至克制笑容,唯恐失控的肌肉令自己當眾出丑。這種小心翼翼的生存狀態,讓他們的世界愈發逼仄。
破局之道:從認知到共情
解開70萬患者的“困”境,亟需一場全社會認知的覺醒。疾病并非意志力的試金石,而是大腦中睡眠與覺醒調控系統的異常——下丘腦分泌素神經元的損傷,讓清醒成為一場艱難的拉鋸戰。理解這一點,便能明白患者的“秒睡”不是選擇,而是生理機制的失控。
改變始于細微處:學校可為患病學生調整作息,允許課間小憩;企業應避免安排患者從事高危崗位,提供彈性工作時間;公共場所增設休息區,讓突然襲來的困意有處安放6。更重要的是,摘下“懶惰”的標簽,用包容取代質疑,用支持消解孤立——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句“需要幫助嗎”,或許就能為患者灰暗的世界注入一縷光。
在絕望中種植希望
盡管發作性睡病尚無法根治,但科學的日常管理能讓患者重拾生活主動權。規律的小睡策略(如每日2-3次15分鐘短眠)、情緒波動時的自我預警、堅持適度運動與均衡飲食,都是對抗癥狀的“軟鎧甲”。與此同時,患者互助組織的興起,讓散落各地的“困”者得以抱團取暖,分享應對技巧,彼此照亮前路。
疾病或許偷走了他們清醒的時光,卻奪不走追尋尊嚴的權利。當社會撕下誤解的蒙眼布,當每一個“突然沉睡”的瞬間不再伴隨嘲笑與指責,這70萬被迫“困”住的生命,終將在理解與支持中,找到與疾病共處的從容。
此刻,我們需要的不是憐憫,而是認知的重構——看見他們的掙扎,聽見他們的呼救,用科學驅散偏見,以共情融化堅冰。因為在這場與睡眠的戰爭中,沒有人應該孤獨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