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爺蹲在田埂上,盯著蔫巴巴的秧苗直嘆氣,立夏前那場怪雨太反常了。
天剛擦黑就悶雷滾滾,雨點比往年大兩圈,砸在新播的豆子上像下冰雹。村頭廣播還在催春播,可地里的潮氣能擰出水,往年這時候早該曬谷場了。“立夏一碗湯,不勞醫(yī)生幫”,張嬸照著老法子熬了鍋姜棗湯,喝得嘴角冒火。
她說按老輩人講,夏天喝姜能逼走濕氣,咋今年喝了反而頭暈乏力?衛(wèi)生站李大夫拎著聽診器串門,說現(xiàn)在的天兒跟過去不一樣了——空調(diào)房里待得多,體寒的人喝多了老姜反而傷胃。田里的玉米苗卷著葉,村西頭的趙叔卻在澆地,“倒春寒剛過,立夏又返潮,莊稼比人還嬌貴。
”他蹲在水泵旁擦汗,腳邊擺著半瓶藿香正氣水,“現(xiàn)在不光要防地里的濕,還得防身上的暑。”鎮(zhèn)上農(nóng)技員來測土壤濕度,說近十年立夏前后的降雨量波動大,老輩人的祛濕湯也得跟著調(diào)方子。
菜市場里老姜攤位前圍滿人,賣菜的劉大姐直擺手:“嫩姜炒著吃,老姜煮湯喝,可別弄混咯!”有個大姐舉著手機問:“網(wǎng)上說姜棗湯要加阿膠,咱種地的喝這個會不會太補?”劉大姐擦著汗笑:“咱莊戶人講究實在,紅棗紅糖煮姜水,暖脾胃才是正理兒。
”村東頭的李大爺偏不信邪,照著短視頻熬了鍋三豆湯,黑豆綠豆赤小豆煮得稀爛。
“過去窮,喝這個頂飽,現(xiàn)在誰還靠湯填肚子?”他孫子蹲旁邊玩手機,嘟囔著湯里豆子比藥還苦。可地里干活的年輕人愛喝,說冰鎮(zhèn)后比汽水強,既能解暑又不怕拉肚子。
衛(wèi)生站貼出張告示,提醒喝立夏湯別跟風:體寒的少放姜,火旺的多擱綠豆。李大夫在廣播里喊:“老方子是個寶,可各人的身子骨不一樣,就像玉米和大豆,能同吃同長嗎?”這話讓蹲在樹下的王大爺直點頭,他想起去年自家豆子套種玉米,收成反而減了三成。
夜市上擺起了湯料攤,老板娘抓著洛神花往袋子里塞:“加這個湯色紅亮,還能解膩。
”有個大叔猶豫半天:“咱莊稼人喝這個,會不會跟給地施肥似的,補過頭燒根?”老板娘笑出聲:“您放心,就跟您給莊稼澆水似的,適量就行,過猶不及嘛。”村口的老槐樹下,幾個老人湊在一起嘮嗑,說起當年喝立夏湯的光景。
“那時候哪有這么多花樣,一把綠豆一把米,熬稠了能喝一整天。”“現(xiàn)在日子好了,湯里的料比地里的莊稼還多,可咋總覺得少了股土腥味?
”夜深了,王大爺蹲在灶臺前熬湯,鍋里飄著紅棗和姜片的香味。他沒放太多姜,想起李大夫的話,又抓了把綠豆扔進去,“老法子得活學活用,就像種地不能死腦筋。”窗外的月亮明晃晃的,照著地里剛補種的秧苗,他盼著這場湯能像及時雨,讓身子和莊稼都順順當當。
鎮(zhèn)上的氣象站發(fā)了預(yù)報,說接下來幾天要升溫,提醒做好防暑祛濕。王大爺把熬好的湯灌進搪瓷缸,準備明天帶地里喝,“不管天怎么變,咱莊稼人自有對付的法子。
”遠處的蛙聲漸漸響起來,他望著朦朧的夜色,忽然覺得這立夏的湯,喝的不只是味道,更是跟老天爺打交道的門道。老輩人傳下的規(guī)矩像地里的田埂,橫橫豎豎都是經(jīng)驗,可如今的天兒變了,田埂也得跟著挪一挪。
就像這立夏的湯,有人喝了上火,有人喝了舒坦,關(guān)鍵還得看自家的身子骨,跟種地一個理兒——種子對了土,收成才能好。“老規(guī)矩跟著節(jié)氣走,可身子骨的事兒,還得看自家鍋里的火候。
”王大爺抿了口湯,覺得這話比廣播里的道理還實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