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秋天,在北京的菜市口,人頭攢動,圍聚而來的人只為了一件事,那就是看譚嗣同被砍頭。
麻木不仁的眼光中沒有絲毫憐憫,更無從談及震撼。
只有譚嗣同的夫人哭喊著想給譚嗣同留下一個后代,可是譚嗣同的一句話卻如同驚雷,炸響了整個菜市口,更第一次直刺人心,響徹華夏大地。
譚嗣同到底說了什么呢?
說起譚嗣同的家世,套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圈內人。
為什么這么說呢?
這是因為譚嗣同的父親本身就是科舉出身,本就是朝廷命官。
說穿了,譚嗣同的家族可是清朝腐朽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在那個風雨飄搖,腐朽動蕩的晚清時代,譚家不僅家世不凡,而且算得上錦衣玉食的大戶人家了。
按理說,這樣的家庭,這樣的背景,自然而然對于封建制度是抱有好感,甚至心存幻想的。
但是譚嗣同卻是一個例外,他雖然因為這套腐朽的制度而獲得了良好的生活,但是偏偏他卻對這套腐朽的制度絲毫不感冒。
哪怕從小在父親的引導下,熟讀四書五經,但偏偏就是不喜歡科舉,甚至從一開始就不想走科舉之路。
在當時的貴族子弟之中,能夠擁有這樣想法的人,都是極其少見的。
而更讓人感覺到譚嗣同不同常人的地方在于,他還經常會寫下一些在當時堪稱驚世駭俗的悖逆言論。
因為對于晚清的國家,制度,時局的不滿,譚嗣同經常會寫出一些語出驚人的批判見解。
這些都決定了譚嗣同從幼年時期開始,就注定是一個不同凡響的人物。
在清末,雖然滿洲貴族依舊維持著對中華大地的統治,甚至為了鉗制人們的思想,依然固執的堅守陳舊的八股取士的制度。
但在當時,因為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來自外界的事物,還是不可避免地在中華大地上流傳。
所以,譚嗣同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是或多或少的接觸到了來自西方的新思想。
這些新思想對于譚嗣同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原本人們只知道西方的船堅利炮比清朝的八旗子弟厲害,卻不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差距。
而這些新思想無疑是給了譚嗣同當頭棒喝,讓他了解到清朝的閉關鎖國是多么的愚蠢短視,更是因為這種杜絕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才導致了中國大大落后于世界的腳步。
因此,譚嗣同不但對于八股取士的科舉更加看不上,而且開始逐漸的轉為革新的思想,想要通過變革來改變中國的命運。
此后,譚嗣同更多的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研究西方政治,經濟等方面,更加系統和全面的了解當時世界的格局,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的路徑上。
其實,在鴉片戰爭中之后,中國就已經開始悄然發生變革了,只不過,在更早的年代里,國人對于西方新思想的認知還不多。
而譚嗣同生于1865年。
此時,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結束,連舉世聞名的圓明園也在這場浩劫中付之一炬,而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更是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古老的中國千瘡百孔,前途暗淡。
可以這么說,譚嗣同出生的時候,中華民族的危機之深重,已經是到達自三皇五帝以來的極點,這對于當時的國人,尤其是讀書人來說,心理層面的打擊尤為嚴重。
很多有識之士,都在思考救國救民的道路。
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康有為和梁啟超。
姑且不論后世康梁政治態度的轉變,起碼在當時,康梁的崛起是代表了人們找到了一條可以實驗的救國之路。
而譚嗣同對于康有為和梁啟超的一些觀點是十分認同的。
實質上,不光是譚嗣同,還有一群飽學之士聚集起來,大力的宣傳維新思想,其目的只有一個,打破封建糟粕對人們思想的桎梏,激勵更多的人站出來救國救民。
然而,新事物,新思想總是會跟舊事物,舊思想產生強烈的碰撞,所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的維新思想,在最初并沒有得到滿清貴族和高官的支持,反而是受到了極大的阻力。
甚至很多守舊派對維新派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敵意。
好在,維新派的思想還是得到了光緒帝的支持,這才使得1898年維新運動迎來了一個小高潮。
因為康有為,梁啟超與光緒帝徹夜長談,讓當時尚存抱負之心的皇帝大為震動,所以,在光緒的支持下,維新運動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不但康有為,梁啟超受到的重用,新政也以上諭的形式派發全國執行。
這讓譚嗣同大為興奮,并且,這場轟轟烈烈的維新運動,譚嗣同也不是一個局外人,因為在這場啟用維新派的運動中,譚嗣同也被授予了四品的頂戴花翎,成為了具有參與政事的官方人員。
可以說,這些事都大大超出了譚嗣同的意料。
他甚至一度以為古老中國的天要變了,甚至以為世界的格局也將變化了。
但殊不知,康有為,梁啟超,甚至包括譚嗣同本人,雖然見識卓著,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治國理政的方案,但這些見解都是針對事情,而非是針對人的。
在當時腐朽的清王朝,缺少的不僅僅只是治國理政的方略,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夠多的人來保證這些治國理政的方略能夠得以落實。
可顯然,當時的清廷,光緒皇帝雖然貴為天子,但也只是一個傀儡,根本就沒有真正掌握實際的權力。
慈禧太后,朝廷中的滿洲貴族,以及在太平天國運動中興起的以李鴻章,張之洞為代表的漢族士紳,這些人都是滿清體系中的既得利益者;
對于維新改革,他們非但不感冒,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內心深處甚至是抵觸和恐懼的。
因為一個新的制度的誕生和壯大,必然會顛覆舊有的秩序。
關于人的問題,康梁也好,譚嗣同也罷,其實都未真正的思考過。
所以,當光緒的上諭發布之后,起初各省對于圣旨都持觀望態度,真正遵行的省份很少,更可怕的是,新政觸及到上層利益,尤其是涉及到權柄的下移,這更是讓清廷的上層惴惴不安。
所以轟轟烈烈的維新運動并沒有持續太久,前后不過百日,就被鎮壓。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貴為天子的光緒皇帝也難逃被軟禁的命運,并且,譚嗣同等人辛苦制定的新政,也在一夜之間就被廢除。
更讓人崩潰的是,慈禧太后命人大肆搜捕維新派。
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更多的維新派或逃或藏,一瞬間聲勢浩大的維新運動如同鳥獸散。
眼看著局勢崩塌,譚嗣同的內心是非常痛的。
他一直以來都是想要這個國家變好,變強,從始至終他的內心深處都是為國為民。
但是誰能想到,一片赤誠,卻換不來改天換日,反而惹來了殺身之禍。
譚嗣同怎么能不心痛,他并不畏懼死亡,只是不甘心國家的沉淪。
所以面對慈禧太后的大肆抓捕,譚嗣同放棄了逃亡的打算,決心以死明志。
譚嗣同認為,在這個環境中,沒有比鮮血更能刺激人們神經的做法了,雖然血腥和殘酷,但是這或許是唯一能夠讓人們內心獲取震撼,并且宣傳新思想的機會。
只有更多的人意識到新思想的重要,才能獲得更大的動力去推動國家的轉變。
所以,譚嗣同決定用自己的鮮血來喚醒民眾。
9月24日,也就是慈禧太后發動政變之后的第三天,譚嗣同被捕,四天之后,譚嗣同與其他五位志士被送往菜市口執行死刑。
在刑場上,到處都是麻木不仁的看客,唯有譚嗣同的夫人李閏聲嘶力竭的哭泣,為丈夫不甘,為命運不甘。
李閏哭喊,她不甘心譚嗣同就此絕后,因此淚如雨下的喊著“我想為你生個孩子!”
可是譚嗣同給卻拋出了一句震撼人心的話語:“如果孩子一出生就要面對腐朽不堪的世界,不如不生!”
“這樣的中國,多一個孩子不是多一個奴隸嗎?”
后面的話,則更加響徹云霄:“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這兩句話,氣吞山河萬里,成為了近代史上最為震撼的一句宣言。
盡管譚嗣同的死并沒有立刻改變中國,但這句話卻是日后無數仁人志士奮力向前的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前進的路!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