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送外賣,其根本意圖并不在“外賣”。這場“富豪之戰”,打的是2萬億即時零售的明天。
4月,北京街頭出現了一個特別的外賣騎手——京東創始人劉強東。《2024胡潤百富榜》排名第72位的他,身穿紅色騎手制服,親自送出訂單,一時刷爆全網。許多人以為這是一場“搏出位”的營銷,但背后,這是京東在電商格局劇變中的一次戰略投石問路。
劉強東向來具備“接地氣”的形象,1974年出生于江蘇宿遷窮鄉僻壤里的他,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最激蕩的年代,從底層摸爬滾打的經歷塑造了他的“草根”的商業基因,自然也擁有強烈的生存本能與底層同理心,擅長判斷公眾情緒,以個人流量撬動輿論戰。
相比之下,榮膺《2024胡潤百富榜》第34名的王興拿到的更接近“精英”劇本。相較于劉強東的“草根出身”,1979年出生的王興家境優渥,他一路保送清華、留學美國。創業美團后,王興更擅長用算法和數據重構行業效率,面對劉強東的強勢介入,王興選擇用美團閃購獨立品牌、千億補貼投入、算法效率升級等技術策略回應。在他看來,商業競爭的本質并非情緒調動,而是效率比拼。
當兩大巨頭以不同策略正面交鋒時,外界更關心這場燒錢大戰背后的商業本質——外賣平臺究竟靠什么賺錢?又能否真正盈利?
利潤真相:
外賣賺錢?靠的不是送餐
外賣從來不是一門輕松的生意。
美團的外賣營收主要分為配送服務、傭金和廣告收入。美團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其配送服務、傭金、在線營銷、其他服務及銷售部分的營收分別達到980.7億元、922.9億元、488.4億元、110.6億元。
圖片來源:WIND
但與外賣收入相對應的是其高企的配送成本。
據美團披露,美團外賣的配送服務收入,大部分用于覆蓋配送成本,包括騎手薪資等。以美團2024年上半年財報為例,美團配送服務收入441億元,而配送相關成本高達480億元。綜合來看,美團配送服務處于小幅虧損的狀態。
實際上,美團外賣主要的盈利來源是傭金和廣告收入。那么,美團的傭金費有多少?
美團官方表示,其外賣平臺實際收取的商戶技術服務費(即傭金)僅為6%-8%,且僅在商家選擇美團配送服務時才會產生額外的履約服務費。但也有商家表示,美團外賣會抽成20%以上,有的表示加上配送費會達到30%。其中包括抽走的傭金、推廣費、保險費等。
即便如此,美團也只能通過規模化運營才能實現盈虧平衡。相比之下,京東此時強勢入局,并不是為了復制一套燒錢換市場的邏輯,而是在借殼“送外賣”,實現電商業務的新破局。
2024年,京東營收1.16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京東零售業務全年收入突破萬億元,是整個美團全年收入的3倍。但從更長的時間線來看,京東近15年整體營收的增長呈下降趨勢,增速從2011年的96%下降至2024年的6.8%。
當電商業務發展遭遇瓶頸,京東將業務調整作為破局關鍵。在2024年財報中,京東首次把達達(配送)、京東產發、京喜、海外業務等計入“新業務”類目。據悉,達達配送作為京東即時零售的核心支撐,擁有百萬名騎手,背靠京東物流3600多個倉庫和云倉搭建而成的倉儲網絡。京東正在試圖通過外賣業務,重新調用物流能力。
因此,在京東搶奪外賣市場背后,劉強東看中的并非是外賣業務的“蛋糕分成”,而是打開傳統電商進入存量階段的新思路。
圖片來源:AI生成
戰略本質:
這是一場關于“即時零售”的戰爭
根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4)》預測,2030年我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超過2萬億元。在這個擁有廣闊前景的新零售藍海中,京東和美團均已早早布局即時零售業務。
京東真正想要拿下的一場仗,是“即時零售”之戰。隨著電商進入存量時代,京東試圖通過外賣業務切入“30 分鐘達”的即時消費場景,這才是其戰略核心。
2015年,京東到家正式上線,推出了對于外賣以外的更多種類商品的即時配送業務,開啟了即時零售之路。
2018年,美團閃購事業部成立,依托外賣積累的配送網絡和用戶基礎,以獨立品牌的形式將自身業務從送餐延伸至配送萬物。例如,自2020年起,美團閃購實現了最快30分鐘配送iPhone。
閃購是美團發力即時零售的新引擎。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美團即時零售訂單同比增長23%,遠高于外賣訂單約9.5%的同比增速。值得注意的是,美團內部相關部門負責研究消費者最需要被及時滿足的品類,并將其作為閃購的切入點,從最早的藥品夜間急送,逐步延伸到鮮花、母嬰用品等。
從美團探索多年的經驗來看,外賣和即時零售相輔相成。一方面,外賣業務是高頻流量的護城河,同時能給即時零售帶來增量用戶。另一方面,即時零售可以充分利用本地配送網絡,有助于拉高單筆訂單交易金額,促進傭金收入增長。
未來看點:
流量反哺VS結構重構,誰能贏下半場?
8年前,劉強東和王興在烏鎮組織“東興局”聚餐,他們的共同投資人馬化騰坐在主位。彼時,京東和美團各有把守的陣地,前者專注于電商,后者更側重本地生活。
而現在,京東、美團之間的攻防戰已打破原有邊界,各自出招,打向彼此的“七寸”。
京東的外賣業務正在加速拓展。4月22日,京東外賣日單量突破1000萬單,覆蓋166城,這個過程僅僅用了50天。相比之下,美團外賣在2023年披露的日均單量峰值超8000萬。
京東外賣目前仍面臨訂單密度不足的問題。首先,京東外賣處于拓展初期,仍有較大市場空間。其次,京東外賣對配送時間和單次接單數量的要求更為嚴格。
客觀來看,外賣行業確實存在局限性。這主要是由于餐飲行業的供給有限,餐飲商家受制于菜品原料供應、店員人手、門店經營時間等多種因素,很難像工業產品那樣通過增加生產線快速擴產,因此其產能天然存在天花板。此外,“峰值即配”使得運營成本居高不下。
這些投入需要數以千億計的資金和時間,很難在短期內實現突破。這也是百度、抖音、快手等流量巨頭嘗試進入外賣業務,卻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京東進軍外賣的行為被外界視為“圍魏救趙”,本質上是希望通過外賣業務牽制美團,減緩其在即時零售領域的擴張速度。這個策略能否成功,尚且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一方面,開拓外賣業務需要投入更多資金成本,京東能否在可承受的范圍內盡快瓜分市場,還有待驗證。另一方面,外賣流量能否反哺京東傳統電商和即時零售業務,同樣面臨著不確定性。
雖勝負未定,但下半場的賽道已經逐漸清晰:即時零售,才是兵家必爭之地。
本文由胡潤百富綜合整理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