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群商人帶著一只狗去其他國家做生意。途中,商人停下來休息,狗兒趁機把放在一旁的肉給吃了。商人發現后,生氣地拿起棍棒打斷狗兒的腿,并將其丟棄在路旁。
這時,舍利弗尊者看到這只斷了腿且饑餓不堪的狗兒,便去城里乞食,然后用神通力飛到狗兒身邊,給它食物。狗兒吃完后,舍利弗尊者為其開示說法。狗兒命終后,轉生到舍衛國的一戶婆羅門家。
一天,這位婆羅門看見舍利弗尊者獨自入城乞食,便上前詢問:“尊者沒有沙彌隨行嗎?”
尊者回答:“我沒有沙彌隨行,聽說您有一子,可否隨我出家?”
婆羅門說:“我有一幼兒,名叫均提,現在甚為幼稚,待其年紀稍長再讓他跟隨尊者出家修行是否更好?”
于是,等到均提七歲的時候,婆羅門便帶他到祇洹精舍出家修行。均提沙彌不斷地勤修佛法,精進用功,最后心開意解,證得阿羅漢果。
均提沙彌思惟今生能得遇圣者、悟道證果,必是過去的因緣。于是他用神通力觀見自己過去世為一只餓狗,蒙舍利弗尊者慈悲救助,今日方能為人并獲圣果。
于是均提沙彌發愿:“我蒙尊者之恩,得以脫離諸苦,今生應當終身隨侍于尊者。”便終身求作沙彌而不受大戒。
當時,阿難尊者見此因緣,請示佛陀:“不知此人曾造何種惡行,受此狗身?又曾造何等善根,蒙尊者救助而得解脫?”
佛陀告訴阿難:“迦葉佛時,有一群比丘聚集一處修行。當時僧團中有一年少比丘音聲清雅且善于梵唄,人皆樂聽;另一位年長比丘音聲濁鈍,不善梵唄,但因功德具足,已得阿羅漢果。這名年少比丘自恃好聲,便嘲笑老比丘的聲音猶如狗吠。老比丘心知年少比丘種下惡果,便慈悲地對年少比丘說:我已得證阿羅漢果,功德悉。”
佛教提倡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就是不要去做壞事,多行善事。如何在生活中種下善因呢?其實很簡單,從小事做起。
比如,看到別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對身邊的人多一些理解和寬容;每天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無意間傷害了他人;甚至,保持一顆善良的心態,常常對自己和他人抱有感恩之心,都是在種下善因。就像農夫挑選種子一樣,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未來結果的種子。
因果的運作從來不會欺騙任何人,它公平而公正。你所種下的每一個善因、惡因,都會以某種形式返回到你的生活中。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時刻謹記這個道理,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用愛和慈悲播種未來的幸福之果。
我們的老祖宗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假如我們的眼界足夠開闊,把時間跟空間都盡量地延伸出去,那么這種因果的對應便非常明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