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下午,一場關于哲學危險性與政治可能性的深度對話在莫干山·三聯思想庫展開。
中山大學教授陳建洪攜新書《遠離蘇格拉底》,與中國社科院陸建德、跨界設計師王亥、青年學者王慕潔共同探討了哲學愛欲、真理追求與政治現實的復雜糾纏。這場對談是“大家·大家的閱讀”的一部分,四位學者就哲學與政治等問題展開思想交鋒,恰如書中討論的蘇格拉底式詰問——從日常語言出發,最終抵達對哲學的恒久困境的尖銳叩擊。
活動現場
理解哲學,從日常開始
陳建洪教授在介紹新書時表示:“本書主要研究柏拉圖對話中的蘇格拉底形象,是從政治哲學的角度理解蘇格拉底的嘗試。”書名《遠離蘇格拉底》,并非真的要大家遠離蘇格拉底,而是試圖理解這位奠定西方文明基石的哲學家。陳教授繼續指出:“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往往是不寫書的人——孔子、耶穌、蘇格拉底。特別是蘇格拉底,他通過對話建立的理性傳統,構成了西方文明的重要底色。”
《遠離蘇格拉底》的寫作,接續的是古希臘哲學對話的傳統。陳建洪教授提到,現在的哲學都離日常認知太遠,所以希望嘗試能夠從日常的語言去理解哲學問題,而不是說從一開始用非常多的術語,這樣只會把大家都隔絕在哲學之外。回到哲學的源頭,像柏拉圖的作品,其實就是對話,對話就是從我們日常對某些事物的認知開始。《理想國》對于正義的討論,《會飲》中對于愛的討論,《斐多》中對于死亡的討論,無不始于日常,又指向終極真理。
哲學戲劇與思想現場
陳建洪特別強調了柏拉圖對話的戲劇性特征:“這些對話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自傳性。《會飲篇》就展現了這樣一個現場,它展現了哲學思考的現場性和對話性。”在《會飲》的酒會場景中,參與者每個人發表一篇關于“愛”的講話,其中關于愛的很多定義,深刻地影響著整個西方關于愛的認知,也體現了哲學“愛智慧”的本質。陳教授認為,酒會參與者對愛的討論既根植于日常經驗,又超越了常識認知,展現了哲學思考的辯證過程。正是在這樣的“現場”中,哲學思考獲得了生命力。
陳建洪教授分享
對此,王亥回應道:“真正的哲學思考就像戲劇表演一樣具有現場性。每一次對話都是獨特的,這要求參與者全身心投入。”哲學對話這種形式本身就體現了哲學的本質——它不是教條式的說教,而是活生生的思想交流。每一次對話都是獨特的,就像戲劇表演一樣具有不可復制的現場感。
保衛哲學的可能性
針對“哲學與政治的沖突”這一核心問題,王慕潔提問道,哲學若始于日常,終結于顛覆,它是否必然違背政治共同體的穩定需求?
陳建洪教授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回到柏拉圖的對話。在這些哲學對話中,追問不斷進行,原有的概念不斷被顛覆,到最后發現不能形成對某個問題的確切答案,然后就只好自己去思考應該究竟如何認識這個問題。在這個意義上,哲學多多少少會對常識理解造成一些革命性認識——從負面來講,就是顛覆性認識。這種認識跟我們日常的倫理相悖,因為會造成顛覆習俗的危險。“大家大概知道中世紀時有很多科學家被燒死,這就是因為科學認知威脅到了當時的日常認知。哲學的顛覆性和危險性也是同樣的道理。”回到《會飲》這篇對話,陳建洪教授說,古希臘人在酒會上討論愛的本質,這種看似平常的對話最終卻顛覆了人們對愛的常規認知。“哲學總是這樣,從日常語言出發,卻通過辯證推演瓦解習俗權威,這種‘解構邏輯’使哲學天然具有反社會屬性,而雅典民主處死蘇格拉底,正是政治共同體對‘哲學瘋狂’的本能防御。”
為了避免與政治處在始終不斷的沖突中,一種全新的哲學研究形式將成為必然。陳建洪教授將其命名為“遠離蘇格拉底”。“‘遠離蘇格拉底’并非否定哲學,而是警惕哲學無節制的顛覆性。”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哲人王寓言揭示了根本矛盾:卓越的政治家必須既能駕馭現實政治,又能承受哲學的批判鋒芒。哲學若徹底懸置現實價值,就會成為焚毀城邦的烈焰;若完全馴服于現實,又失去了批判的力量。唯有在批判與建制的動態平衡中,哲學才能真正服務于公共福祉。在這個意義上,蘇格拉底之死不是哲學的終結,而是其生命力的證明。
在活動的最后,陳建洪教授在現場為讀者做新書《遠離蘇格拉底》的簽售。
據悉,《遠離蘇格拉底》已于2025年4月出版,該書回歸古希臘哲學源頭,通過解讀《會飲》等柏拉圖對話,探討愛欲、真理與政治的永恒張力,為當代讀者提供了一條既清醒又溫厚的思想路徑。
《遠離蘇格拉底》
作者 陳建洪
出版日期 2025.04
當當購書鏈接
博庫購書鏈接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研究柏拉圖對話中的蘇格拉底形象,是從政治哲學的角度理解蘇格拉底的嘗試。蘇格拉底的詰問法展現著獨特的解構邏輯:從生活化語境切入,通過對常識命題的辯證推演,最終抵達對傳統習俗的顛覆性重構。這種思想實踐深刻揭示出復雜的張力結構——哲學求真意志與城邦政治秩序的抵牾、愛欲的超越性追求與習俗規范的沖突、智識精英的超然品格與其公民身份的社會性束縛。雅典民主制對哲人的審判,本質上暴露了哲學超越性本質與哲學家肉身存續之間的永恒悖論:當愛欲驅動的批判理性徹底懸置現實秩序的價值根基時,哲學便蛻變為否定現存世界的“神圣瘋狂”,這種智性僭越最終招致政治共同體的暴力反噬。
向上滑動閱覽目錄
前言 001
一 克力同和蘇格拉底 001
二 “你最好別和蘇格拉底坐在一起!" 046
三 阿波羅多洛斯的瘋狂 077
四 愛若斯和阿佛洛狄忒 102
五 哲學是一種什么樣的愛? 126
后 記 159
陳建洪
1973年生,浙江瑞安人,北京大學文學學士、哲學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英國政治思想。2006—2015年任教于南開大學哲學院。現任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教授兼系主任、博雅學院院長、“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出版有Between Politics and Philosophy、《既無君子,何以天下》(韓文版)、《論施特勞斯》等。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