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過得幸福,就不要太過關注自己沒有的東西(物質以及自身個性、性格等),而是應該將注意力放到當下怎樣利用好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
——坤鵬
第十三卷第四章(1)
這一章是整個第十三卷中最有趣的章節,
它以簡潔概括的方法對理型論進行了批評,
同時,從哲學史的角度明確蘇格拉底的地位和作用,
亞里士多德特別強調說,蘇格拉底和理型論的分離說,半毛錢關系都沒有。
不得不承認,真是不給柏拉圖面子,批評得相當尖銳。
有趣的是,批評理型論一直是亞里士多德堅持的課題,
為此他曾留下一句傳世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而柏拉圖則十分無奈地留下另一句名言:小馬駒對它的媽媽尥蹶子。
這一段佳話,是代代相傳的追求哲學真理的典范。
可惜的是,后世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了。
原文:
關于數理對象已講得不少;
我們已說明數理對象是存在的,
以及它們憑何命意而存在,
又憑何命意而為先于,
憑何命意而不為先于。
解釋:
有關數學對象的內容已經講得不少了;
我們已經說明了數學對象是存在的,
還有它們根據什么命意而存在,
又根據什么命意而成為先或不為先。
原文:
現在,論及意式,我們應先考察意式論本身,絕不去牽連數的性質,
而專主于意式論的創始者們所設想的原義。
解釋:
當下而言,說到理型,我們必須首先考察理型論本身,而不以任何方式把它與數的本性聯系起來,
我們應該著眼于理型論的創始人所撰寫的原本意義去處理它。
這里為什么提到了數的本性,其背景原因是:
大約是亞里士多德晚年時期,柏拉圖的理型論在柏拉圖學園中又了新發展,
也就是和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的理論相結合,
將數演繹為“理型數”,增加了這個學說領域的混亂,
史學家將其稱為“柏拉圖主義化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或者“畢達哥拉斯主義化的柏拉圖學派”,二者有了血肉相融的內在關系,
所以,對于柏拉圖主義的理型數理論的批判就成了第十三卷、第十四卷里面的重頭戲之一。
原文:
意式論的擁護者是因追求事物的真實而引到意式上的,
他們接受了赫拉克利特的教義,將一切可感覺事物描寫為“永在消逝之中”,
于是認識或思想若須要有一對象,
這惟有求之于可感覺事物以外的其它永恒實是。
解釋:
理型論的支持者們被引導到它的原因在于:追求事物的真理,
他們接受了赫拉克利特的觀點,即把所有可感的事物都描述成“永遠處于消逝之中”,
以致于知識或是思想如果需要一個對象的話,就必須是“永遠不處于消逝之中”的對象,
而這只能是在可感事物之外的其他永恒的實是。
原文:
萬物既如流水般沒有一瞬的止息,
欲求于此有所認識是不可能的。
解釋:
萬物既然是像流水一樣永不停息,
那么,想要從此處有所認知那定然是不可能的。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