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蘭州新區新安社區,一場關于“時間與愛”的循環正溫暖上演。面對空巢、失能老人的養老難題,社區以“代際互助+資源循環”為核心理念,打造出了可持續的循環養老模式,為新時代社區養老提供了創新范本。
“低齡助高齡,余熱映初心”,社區通過系統性培育社會組織,組建起由低齡健康老人、專業社工、志愿者構成的5支多元服務隊伍,并根據老年人能力特點成立4個互助小組,織就一張緊密的“以老助老”代際互助網絡。自項目運行以來,累計開展助餐服務500余次,讓高齡老人每餐都能品嘗到熱乎可口的飯菜;陪伴服務時長突破1500小時,從促膝長談的心靈慰藉到漫步陽光下的溫情陪伴,讓空巢老人不再孤單;700多次代購服務更是打通生活物資“最后一百米”,讓出行不便的老人足不出戶即可滿足日常所需。低齡老人用豐富的生活經驗與充沛精力,為高齡群體送去有溫度的服務,實現“白發幫白發”的溫暖傳遞。
為破解養老服務可持續性難題,社區推出“道德銀行”積分激勵機制,將低齡老人的服務時長轉化為可存儲、可兌換的“道德資產”,讓每一次助老行動都成為未來被服務的“預存款”。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位低齡老人成為“道德儲戶”,累計存儲積分超50000分,50余位老人已兌換紙巾、小板凳等生活用品,30多位老人享受了理發、按摩等服務。這種“付出—存儲—兌換”的閉環模式,不僅激發了低齡老人的參與熱情,更推動養老資源在社區內部形成“雙向流動”的可持續循環,讓愛心服務從“單向輸出”升級為“雙向奔赴”。
與此同時,社區定期舉辦的老年人茶話會成為“心靈驛站”,老人們圍坐一堂,在茶香與笑聲中分享生活點滴,構建起溫暖的情感共同體。而社區文藝表演更是成為“銀發舞臺”,在春節、元宵等文化匯演活動中,30余位老人自信登臺,用歌聲唱響夕陽風采,以舞姿展現不老童心。這些活動不僅為老年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更搭建起社交新紐帶,讓晚年生活從“單調守望”邁向“多彩綻放”,幸福感在歡聲笑語中持續升溫。
從“以老助老”的代際傳承,到“道德積分”的循環機制,再到精神文化的浸潤滋養,新安社區的循環養老模式讓“養老”與“享老”同頻共振。下一步,新安社區將繼續優化服務體系、完善激勵機制,讓更多居民加入這場溫暖的“時間循環”,將社區打造成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幸福港灣。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 昕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