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人借著爆吹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來貶低辯證法。就此,寫過一篇小文《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打敗了辯證法?別逗了!》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或叫邏輯學,分為截然不同甚至相互抵牾的前后兩段——《邏輯哲學論》是他前期的著作,提出了“圖畫說”;后期,他的代表作是《哲學研究》,顛覆前說提出了“語言游戲說”和“家族相似”理論。
一
在“前期”的《邏輯哲學論》中,維特根斯坦探討的核心問題,是“語言是如何可能成其為語言的?”
他曾感到很驚訝——一個人居然能聽懂他以前從未遇到過的句子。他在書中對此的解釋是——一個描述事物的句子(命題)一定是“實在的一幅圖像”——命題顯示其意義;命題顯示世界的狀態。
他認為,所有這種語言的“圖式”,和世界上所有可能的狀態一定具有同一邏輯形式,它既是“表現形式”,也是“實在形式”。
然而,他認為,這種邏輯形式自身卻不能得到說明。不能說明的還有其他一些東西——實在的簡單元素的必然存在、思想和意愿的自我的存在以及絕對價值的存在。這些不能說明的東西也不能去想——因為語言的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
于是,他在此書的最后一句話是:“對于不可說的東西,必須沉默?!?/p>
二
維特根斯坦相當自信——在出版《邏輯哲學論》之后,他認為已經完成了他對哲學的貢獻,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去到小學教書了。
可是,世事難料——沒幾年后,局面完全反轉——維特根斯坦又重回“研究原點”,徹底推翻了自己“前期”《邏輯哲學論》的觀點,并在“后期”的《哲學研究》建立起另一種“有高度獨創性的思想體系”。
《哲學研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完成于1929-1945年;第二部分寫于1946-1949年間。
1945年1月,維特根斯坦曾寫下一段“感言”說——
“我在本書發表的思想是我過去16年來(注:1929-1945)進行哲學研究的結晶。它們涉及許多論題:意義、理解、命題、邏輯等概念,數學基礎、意識形態以及其他論題。我把所有這些思想寫成一些論述,即一些短的段落。”
他的“論述”,是“Bemerkung”和“Remark”這兩個詞,很類似中文所說的“語錄”,與孔子《論語》的體裁很像。
維特根斯坦在這段“感言”中還說——
“我曾幾次企圖將自己的成果聯結為一個整體,然而都沒有成功。此后我認識到我永遠也不會成功。……直到前不久,我才真正放棄了在有生之年出版自己著作的念頭。……我本想寫出一本好書來。這一愿望未能實現。然而,我能夠改進本書的時間已經過去了?!?/blockquote>其實此時,被收入《哲學研究》的第二部分,他還沒動手寫。
1951年4月,維特根斯坦去世。
1953年,安斯康姆、里斯等整理了維特根斯坦1929-1945年的“語錄”作為第一部分,又將他1946-1949年間的寫作歸攏后作為第二部分,以《哲學研究》為名出版。
上面說到的1945年1月的“感言”,被作為此書的《前言》。
三
在《前言》中,維特根斯坦說——
“因為自從我于16年(注:1929-1945)前重新開始研究哲學以來,我不得不認識到在我寫的第一本著作(《邏輯哲學論》)中有嚴重錯誤?!?/blockquote>顯然,這個“嚴重錯誤”,就是他前期提出的“圖畫說”。
所以,他決定“重打鼓另開張”——放棄之前的主張,提出完全相反的理論。
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一書中認為,無窮無盡的各種語言用法所形成的“圖畫”背后,并未隱藏著統一的本質。
就是說,以語言的最小“原子命題”,來揭示世界的本質是不可能的——他在此書第一部分第“13節”寫道——
“當我們說:‘語言中的每個詞都表示某種東西’時,我們還沒有說出任何東西;除非我們已經確切地說明了我們希望作出的是什么區別”。書中,他舉了很多例子。
比如,在第1卷第“50節”中,他說,人們講到“紅色”,認為講的是顏色,其實包含著“自為自在地存在”的含義,如果再去講“紅色是存在的”,豈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在這樣諸多的舉例后,維特根斯坦全新的認知是——一個詞的意義就是它在語言中的用法。
以自己“后期”的思想反對本人“前期”的思想,在西方哲學或邏輯學界,維特根斯坦算是絕無僅有的一個了。
四
維特根斯坦用來“批判”自己前期思想的“后期”理論,有兩個最關鍵的“概念”——“語言游戲”和“家族相似”。
關于“語言游戲”,他用相當大的力氣來論證——“語言”,是人類的“生活方式”;然而,“語言”千差萬別、形形色色,很難證明“詞”與“事物”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所以,“語言”不能解釋客觀的本質,而只是“游戲”。
他說——
“在這種語言游戲中,它不是被表述的東西,而是表述的手段?!雌饋硭坪跻欢ǖ么嬖诘臇|西,就是語言的一部分。它是我們的語言游戲中的一個范型(paradigm),是某種用來進行比較的東西。而這可能是一種重要的看法;但盡管如此,這個看法仍然是有關語言游戲——有關我們的表述方式的看法。”關于“家族相似”,維特根斯坦認為,在語言的多種用法中,能夠發現一些重疊交叉的聯系,但是絕對找不到共同的東西,即所謂本質的東西。他稱這種重疊交叉為“家族相似”——因為其就像家族成員之間的類似性,其中沒有一個特性可稱為本質,是毫無例外地大家必須遵守的。因此對其只能舉例,而不能下定義。一個詞甚或一種語言體系,其用法永遠是開放的、變動的。
概括地說,以上便是維特根斯坦“后期”理論的要點。
五
維特根斯坦在西方現代哲學和邏輯學界的影響,的確頗大。
尤其是“后期”思想,促成了“語言哲學派(Linguistic philosophy)”,亦稱“日常語言哲學”或“牛津-劍橋的語言分析哲學”。
從本質上來說,維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和由其促成的“預言者學派”,就是西方所稱的“哲學的語義學”(以示與“語言學的語義學”相區別)。
《不列顛百科全書》“維特根斯坦”條目說——
“維特根斯坦第二個哲學體系突出的特點是他較注重于揭示概念怎樣同行為和反應相聯系,怎樣同人們的生活當中對概念的表達相聯系。他試圖根據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根據模糊的精神領域來解釋概念的作用和意義?!?/blockquote>這又與心理學發生了聯系——所以,整理維特根斯坦遺留著述的安斯康姆和里斯等人,專門把維特根斯坦歸于“概念和心理學”的相關“語錄”,摘錄出來放在了第二部分的最后。
他們在此書《編者的話》中注明:“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是由我們把它放在現在這個位置上的。”
六
《哲學研究》讀起來有些“燒腦”,或者稱之為很“思辨”。如果耐下性子仔細閱讀,倒是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中國先秦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以及莊子所說的“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等論辯。
有哲學界(包括國外)學者認為,維特根斯坦此書,意在摧毀西方“形而上學”哲學的大廈。
如他在《哲學研究》第1卷“第118節”中說——
“我們摧毀的只是些紙牌屋;我們是在打掃語言的大廈,而紙牌屋正是造在這個基礎之上的?!?/blockquote>“形而上學”,曾是西方很長時間內對“哲學體系”的代稱。這種哲學體系,關注的是世界的本源、主客觀的本質、人的認知界限和真理性認識如何可靠等等終極問題。
然而,到了19世紀中期,這種被稱之為“古典哲學”終結了——之后,除了辯證唯物主義之外,其他的西方哲學走上了一條“技術路線”——研究證明方法、概念含義、邏輯形式,等等等等。
維特根斯坦是從羅素,深受《數學原理》的影響,第一部著作,可以看作是前書的延展;而其后期,實際上是從數理邏輯分化出來,專注研究“語義”,開創了“語義邏輯”先河。
就現代形式邏輯來說,數理邏輯和語義邏輯貢獻不小。
不過,其仍然是形式邏輯。
比如,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所講“概念”——科學的“地球”概念,是在近現代科學建立之后才形成的,但是,在這之前地球就不存在么?
還比如,人類語言滿打滿算大約也只有30萬年的歷史,在人類語言產生和語言概念形成之前,地球、月球、太陽、宇宙,就不存在么?
數理邏輯和語義邏輯,都不可能解決哲學的終極問題。
說到辯證法,現在被一些人污名化為“詭辯論”。其實這些人全錯了——從黑格爾開始,辯證法,就即是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也是人類認知發展的進程,是通過實踐連接的主客觀的統一,只不過在他那里是“頭腳倒置”的客觀唯心主義而已。
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也好,《哲學研究》也好,始終沒有跳脫對“語言”和“概念”的研究,與辯證法所涉及的客觀事物及主觀認知的發展和統一,毫不搭界。
以他的不論前后哪部著作來貶低辯證法,都無異于“關公戰秦瓊”的笑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