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塵封半個多世紀后,現存唯一的明快打字機原型于紐約一處地下室重見天日。這是世界上首臺配備鍵盤的中文打字機,其突破性的72鍵檢索系統為現代中文輸入技術奠定重要基石。
近日,這臺打字機正式入藏斯坦福大學圖書館。
中文打字機
作者:[美] 墨磊寧
出版時間:2023年1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民說
今年年初,Facebook 與 Reddit 論壇的討論在古董收藏界引發轟動。紐約居民詹妮弗·費利克斯與丈夫在整理已故祖父的地下室時,發現了一臺按鍵上刻有漢字的打字機。為確認其身份,他們選擇在社交媒體平臺發文求助:“我們查了下,這似乎是中國的明快打字機。它有什么價值嗎?搬運起來也太重了!”
數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打字機專家、學者、博物館策展人與收藏家迅速回應,多人提出收購意向。"那時我們意識到這絕非尋常之物。"費利克斯回憶道。
網友指引他們查閱墨磊寧的專著《中文打字機》中論述明快打字機的章節。在與這位深耕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的教授通信后,費利克斯最終決定將這臺機器捐贈給斯坦福。"我不希望這件獨一無二的歷史物件再度消失。"
由林語堂于1940年代設計的明快打字機,其72鍵設計突破了傳統定義。正如墨磊寧在《中文打字機》一書中提及的,這實際上是套精妙的漢字檢索系統(類似今天的字形輸入法),“與傳統打字機‘所見即所得’的輸入邏輯不同,按鍵操作并非直接輸出對應字符,而是通過機械硬盤的聯動檢索系統來定位目標漢字,繼而完成打印。”
按下頂部三排按鍵(上形鍵)會觸發內部機械結構的首次轉動,選定上半部分字根;中間排按鍵(下形鍵)則驅動二次轉動,確認下半部分字根,使八個候選字顯現在被稱為"魔術眼"的觀察窗中;最后通過底部八個數字鍵選擇具體字符。
“林語堂創造性地將文字輸入轉化為搜索過程,革新了機械印刷的本質。”墨磊寧強調,“明快打字機史無前例地整合了‘搜索’與‘書寫’功能,堪稱現代中文輸入法中‘輸入’這一概念的技術先聲。”
從“魔術眼”可以看到八個候選字
1947年,Carl E. Krum 公司制造了據信為唯一存世的原型機。一年后,因資金短缺且未能激起量產興趣,林語堂將原型機與商業權轉售給費利克斯祖父任職的 Mergenthaler Linotype 公司。該企業最終放棄生產計劃,原型機隨之銷聲匿跡,后世學者僅能通過專利文書管窺其貌。
在林斌劉向東基金會的支持下,斯坦福大學圖書館得以完成此次收藏。該捐贈同時設立了專項維護基金。
“明快打字機創新性地解決了將八萬余漢字集成于合理體積的設備中這一難題。通過三次按鍵操作,配合‘魔術眼’,即可在紙上印出并非與輸入字符直接對應的漢字。"斯坦福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 Regan Murphy-Kao 表示,"能夠保管、修復并向學術界展示這臺珍貴的原型機,我深感榮幸。"
墨磊寧與薛昭慧(東亞圖書館中文部主任)共同研究明快打字機原型
未來在斯坦福,明快打字機將服務于學術研究、展覽活動、教學項目等。
(本文翻譯、節選自 Stanford Report,有刪改)
中文打字機
作者:[美] 墨磊寧
出版時間:2023年1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民說
作者簡介:
墨磊寧(Thomas S. Mullaney),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歷史。著有《與國家和解:現代中國的族群》《立國之道:現代中國的民族識別》等。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文打字機為對象,追溯了中文與現代信息技術相適應的歷史。近現代以來,漢字作為非字母文字,在技術語言現代化的過程中遭遇了來自字母文字中心主義的重重阻礙,其一便是無法適應西式打字機。本書通過講述中 文打字機的發明歷程,展示了漢語世界的機械革命,探索了中文尋求生存、適應且 影響科技變革的歷史。書中描述了在近一個世紀之間,中文使用者在發明中文打字機的過程中進行的各種嘗試、經歷種種失敗或成功的故事,由此反映了中文如何突破字母文字霸權而融入全球化信息時代,重新獲得獨特地位。
- End -
成為更好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