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重慶市武隆區(qū)長壩鎮(zhèn),100畝桑葚園里新芽吐綠,20畝早熟品種已掛上成熟果實;350畝臺灣一號黃花隨風起伏,在苕粉加工廠里,陳澤龍正和工人們調試新引進的生產線,機器的轟鳴中,這位鎮(zhèn)政府退休干部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顯得愈發(fā)清晰。
把根扎進故鄉(xiāng)泥土
2019年,退休多年的陳澤龍在回鄉(xiāng)探親時輾轉難眠——村里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成片的良田雜草叢生,留守老人守著幾分薄田勉強糊口。“我是土生土長的長壩人,年輕時想著往外闖,現(xiàn)在老了,該為家鄉(xiāng)做點實在事。”帶著這樣的執(zhí)念,他毅然帶著畢生積蓄回到長壩。
他用鄉(xiāng)鎮(zhèn)工作積累的群眾基礎,較短時間就流轉了450畝土地,其中100畝種桑葚、350畝試種臺灣一號金針黃花——這個從臺灣引進的高產品種,不僅觀賞價值高,花蕊更是藥食同源的珍品。
蹚出發(fā)展新路子
創(chuàng)業(yè)之路并非坦途。首年種植桑葚時,因不懂疏果技術,掛果率低得可憐。陳澤龍帶著筆記本跑到重慶農科院,跟著專家蹲大棚學修剪;黃花種植遭遇連續(xù)暴雨,幼苗倒伏過半,他帶著村民冒雨搭建排水渠,硬是從泥水里搶回200畝幼苗。“那段時間褲腳就沒干過,老伴說我比當鎮(zhèn)長時還黑三分。”他指著曬成古銅色的手臂笑道。
今年4月,首批20畝桑葚進入盛采期,周末單日接待游客超200人,采摘收入達3萬元。嘗到甜頭的他乘勢而上,將桑葚制成干品、果醬,推出油炸桑葉、桑茶等。更讓村民驚喜的是,他利用當地紅薯種植傳統(tǒng),投資建成苕粉加工廠,收購周邊6個村的鮮紅薯,通過清洗、打漿、漏粉、晾曬全流程加工,日產優(yōu)質苕粉3000斤,每斤售價較原薯增值5倍。
共繪振興新圖景
如今的產業(yè)基地里,有30多位村民務工,其中脫貧戶12人,人均年增收8000元。65歲的脫貧戶王大媽掰著指頭算:“在基地摘黃花一天130元,挖紅薯干雜活每天100元,一年下來掙了近2萬元,比種地強多了。”
站在黃花基地遠眺,新修的產業(yè)路像銀鏈串起成片的桑園和花田。陳澤龍說,下一步打算利用冷鏈倉儲,開發(fā)桑葚酒等深加工產品,讓這片土地上的每顆果實都實現(xiàn)最大價值。“退休不是終點,是另一種奮斗的開始。只要鄉(xiāng)親們的腰包鼓起來,我這把老骨頭就還能再干十年!”
從機關大院到田間地頭,陳澤龍用6年時間完成了從“退休干部”到“新農人”的蛻變。他的故事印證著:鄉(xiāng)村振興的征程上,從來不缺追夢者的身影,只要心中有故土、肩上有擔當,哪怕兩鬢染霜,依然能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動人的篇章。
上游新聞記者 王渝鳳 通訊員 趙小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