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即虛無。
hi,我是貓。
現代人療愈自己的兩大學科:中醫以及心理學。
先聲明立場,我不認為這些是偽科學,但凡能解決問題,能抓得到老鼠的都是好貓。中醫喜歡講氣血,認為人的狀態與氣血息息相關。所以你會發現很多中醫最終讓你養氣血,補氣,推薦的方法一般是食補或者是休養生息,規律作息,外加配合運動。
我覺得推薦的方法都還算具備普世化的好處,因為就算對中醫不了解的人,想要把自己養好,一般也是從飲食、睡眠、運動下手。
【氣血】可能一般人沒學過中醫不知道這個詞,但狀態,是每個人能精準捕捉到的,一個人狀態好與否,會很明顯、直接地體現在給人第一觀感上。
狀態好的人,整個人煥發的是一種輕快且能量高漲的狀態;狀態差的人,表現在言行肢體上面,就會給人一種心神分離,氣場散亂,氣血逆行的感受。
你可能會注意到,過了三十歲之后,長時間不見面的親人和朋友,見一面就會知道生活的狀態如何,因為狀態都是掛相的,這里的相就藏著一個人走過的路,人生的閱歷,外加對這個世界的洞察與了解后,所折射出來的從容不迫還是猙獰、焦慮等。
不是常規意義上的“面相”,這就是為什么說相由心生。
一個人的好面相、好氣血,來自于這個人對生活、對這個世界去經歷、思考之后還保有舒展的心態以及正念的思考,這幾乎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義了。
認清之后依然保持熱愛,這是很強大的人生態度。重點在于不是總在認清世界,而是讓自己活得更好,更順心。但我發現很多人本末倒置,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是心力,執著于這個外部世界給他一個答案,過度思考,從而讓自己負重前行,反而失去了活在具體生活中的熱情和心力。
誠然大部分人都知道深度思考是促進一個人進步的最好方式。但一字之差,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深度思考是更全面、立體、系統地把一個問題想透徹、想清楚,從而可以為解決自己的生活難題,提供促進跟幫助,側重的目的是在于行動,在于落地。
而過度思考卻常常會讓人陷入無意義的內心世界爭論中,很典型的就是反芻思維,在腦海中反復出現自己做錯的場景(自己認為不好,不一定是現實),大腦的神經、人格系統就會天然地偏向負面信息,從負面信息中脫離出來的能力也會變差。
這種想太多,不僅沒辦法明心見性,反而會在一次次懸而未決的問題累積上,讓人產生越來越深厚的內耗和挫敗感。人就陷入了摸魚和干等的狀態,等久了,糊弄久了之后,整個人內在氣血就虛了。
這就是為什么你會發現當自己行動起來的時候,忙碌即便會帶給你身體的疲憊,但心是充盈且滿足的,但摸魚干等一陣子之后,兩眼無神,整個人比忙碌的時候還累,這種累是心累,是損耗的累,狀態肯定好不到哪里去了。
一個人只有真正進入心流、專注狀態的時候,才會感受到能量回到自己手上,掌控感都流向自己的手上,主動權緊緊抓在自己手上。
越來越覺得,人想要獲得力量:不控制改變不了的,不改變已經發生的,不糾結未成定局的,不焦慮,適度思考來解決問題,也不制造問題與擔心,多行動見招拆招,不破不立。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在過度透支悲觀與焦慮。
但其實很多殘酷你就算通過互聯網知曉了許多,自以為做好了心理建設,但當你真正身臨其境時依然會發現這與你想象中的苦難根本不同。前者只是你打發時間的消遣讀物,后者會真切毒打到你的軀體并制造坎坷。
不要妄想通過閱讀他人的故事獲得所謂的“抗壓力”,真正的“抗壓力”只能通過你實實在在地接受生命中不可回避的苦難的磨礪才能鑄就。畢竟老子來了,你也要吃飯、睡覺、工作、賺錢、照顧孩子。
人性討論再多,陀夫妥耶夫基來了,也是吃飯、睡覺、工作、賺錢、照顧孩子。
實力達不到的時候,任何反省都是一種精神摧殘,沒有什么所謂人生定論,據我觀察,身邊依然有人按照自己的節奏過著可愛的日子,有滋有味的人生。
不一定是具體的統一的路徑,重點是你想要的路徑,你想去的地方。
每個人花期不同,注定了不可能都過一樣圖景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自己有讓自己本自具足,圓融自滿的能力,這就足夠了。多行動起來,去做一些具體的事情,珍愛自己的人永遠不會陷入困境。
當然這篇文章也不是為了讓【想太多】的人困擾,都已經躍過了看山不是山的階段,下一步,就不要過度執著,畢竟山還是山,水還是水,沒什么差別。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