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江南,夢里水鄉。
江南不僅是一個地域,一處景致,
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美學向往,
一種情懷,一種夢想。
在《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重溫《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今天,你將聽到的是《走一走塘橋》。
對老七寶人來說,走過蒲匯塘橋時心情總有些復雜。
在他們的心目中,這不是原來的那座塘橋了。2000年,七 寶古鎮經歷了廢存之爭,最后的方案確定為在保留原有風貌 的基礎上進行整體改造,而對連接南北兩岸的塘橋自然要一 并修繕。等到古鎮開發成了風景區,老七寶人再一次走上塘 橋,總覺得新的塘橋無論從風格到材質還是建筑格局,已與 舊物迥異。
但對于每天來來往往于古鎮的游客們而言,這座橋便是 古鎮的風情所在,橋下蒲溪潺潺,橋東北堍的七寶教寺鐘樓 巍然而立。觀景拍照,笑語間悠然自得。殊不知,他們腳下 的這座橋竟有著500年的歷史。游七寶,不走下塘橋怎么行?
蒲匯塘橋初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經歷了五個世 紀,并幾經修繕,現今所見的為三拱石橋。據同濟大學陳從 周教授考證稱,此為上海市同類結構石橋中年代最久的拱 橋。而了解老底子的人說,塘橋初時實為五拱,其余兩拱近 百年前尚可得見,因蒲匯塘逐年淤塞河道變窄,街面幾經翻 修、填高,隨埋于路下不復得見。
蒲匯塘橋 劉秀珍 攝
這座塘橋是由七寶北鎮人徐壽與張勛籌劃募資,擇址修 建的。當時這一帶本沒有橋,東西橫貫于鎮中的蒲匯塘雖有 舟楫之利,卻亦阻隔了兩岸往來。和明清時期江南許多街鎮 一樣,今日的一個城鎮行政區域,在當年往往因一條河流、 一條道路,會把一個鎮分歸不同的縣甚至省。原來七寶鎮也 是如此,其南先后屬華亭、婁、松江縣,其北則屬青浦縣。 蒲匯塘流經七寶東端,突然90度縱向北折而流,于是以河為 界,其東屬上海縣,其西歸青浦縣,于是七寶形成了一鎮三 治的局面。直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
而處于鎮中心的塘 橋建成后,起到了增一鎮之輝,啟萬人之便的效果,也成了 既溝通松青兩縣又為兩縣界橋的契合點,橋之北堍為青浦, 南堍則是松江,那塊拱頂不足兩米的橋面石,就是界石。正 因為這座塘橋地理位置特殊,故而流傳故事頗多,甚至在抗 日戰爭和1949年解放大上海時,成為軍事重地,承載著厚重 的歷史記憶。20世紀50年代,塘橋附近已然是古鎮的中心,橋 兩側擺滿了各色風味小吃、土特產品。天還未破曉,小販叫 賣聲起,形成了七寶早市特有的情調。
蒲匯塘橋 劉秀珍 攝
原本橋上搭有頂棚,當地居民喜歡三三兩兩坐在兩側石 欄上談天說地。后來重新修繕時,頂棚被拆,這也讓一些老 七寶人頗有些耿耿于懷。其實,于七寶人而言,更不該忘卻 的還是那個筑橋的徐壽,他熱心公益,在同張勛造起蒲匯塘 橋后,便耗盡家產,沿著蒲匯塘一路向西十八里,直到泗 涇,連續建了石橋九座。后來其孫徐三重作《九橋記》,詳 述祖父建橋軼事。徐三重一生著述豐富,堪稱江南大儒。
不管這座塘橋是不是原來的塘橋,它始終是古鎮的靈魂。
從前是,現在也是。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誦讀《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此書聚焦閔行地區重點保護的古樹、古橋、古建筑等珍貴的文脈資源,我們力爭用一張張照片、一個個故事和一段段童聲音頻,引領大家發現閔行之美,去詩化心中的江南,并勾勒江南文化的生動線條,闡釋江南文化的核心本源,從而留住心底濃得化不開的鄉愁。
2025年5月起,第二十五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作者: 吳玉林
朗讀: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 六(1)班 陳梓濛
編輯:湯婧嫻
初審:陳依婷
復審:何婷婷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