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話說赤壁一場大火,燒得曹操八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劉備趁勢南下,連取零陵、武陵、桂陽三郡,兵鋒直指長沙。
此戰非同小可,鎮守長沙的韓玄麾下,既有老將黃忠挽弓射雁,又有猛將魏延蟄伏城中。
奇怪的是,關羽兵臨城下時,韓玄竟放著魏延不用,硬是讓年近六旬的黃忠出城迎戰。
這是怎么回事呢?
韓玄有眼無珠,錯把猛虎當病貓
韓玄此人,暴虐多疑,在演義中雖筆墨不多,卻是個十足的“人才絕緣體”。
關羽兵臨長沙時,他手下能叫得上號的將領,唯黃忠、魏延二人。可這位太守的用人之道,堪稱“反向點將”——先派管軍校尉楊齡迎戰。
這楊齡何許人也?書中不過一筆帶過,說他“率一千軍馬飛奔五十里”,結果與關羽交手不到三合,便人頭落地。
韓玄為何舍魏延而用楊齡?只因他心中壓根不知魏延之能!
魏延投奔韓玄前,曾在襄陽城下演過一出“單騎獻城”的豪戲。彼時劉備攜百姓南逃,魏延率數百士卒砍翻城門,高呼:“劉皇叔速入!”若非文聘拼死阻攔,襄陽早歸劉備。
此戰魏延從清晨殺到午后,部下盡喪仍孤身突圍,足見其勇猛果決。可這般人物到了韓玄帳下,竟成了無名小卒——韓玄既不知其過往,更不察其才干,只當他是尋常降將。
更諷刺的是,魏延投靠韓玄時,為避襄陽舊事,隱姓埋名低調行事。韓玄若稍有識人之明,稍加盤問,必能察覺端倪。可惜他暴戾昏聵,終日只知苛責下屬。
魏延心高氣傲,見韓玄輕賢慢士,索性藏鋒于鞘。一主一將,互看兩厭,這才釀成“猛虎困于樊籠”的荒唐局面。
魏延暗藏反骨,豈肯為仇敵賣命?
若說韓玄不識才是一層因果,魏延的“不忠”才是真正的伏筆。
細看演義脈絡,魏延早對劉備“暗送秋波”。
襄陽獻城雖功敗垂成,卻已暴露其心跡:寧做劉備帳前卒,不當曹操座上賓!他兵敗投韓玄,實為權宜之計。
長沙城頭烽煙起時,魏延心中所想,絕非如何退敵,而是如何獻城——此等心態,怎會主動迎戰關羽?
更有一處細節耐人尋味:韓玄欲殺黃忠時,魏延突然暴起,一刀斬了韓玄,高呼:“黃漢升是我們長沙城的鎮城之寶,殺之自取其禍啊!”
此言看似忠義,實則句句為投劉鋪路。他早算準時機,只待韓玄與關羽兩敗俱傷,便奪城獻功。如此心機,豈是甘為他人作嫁衣之輩?
反觀黃忠,卻是另一番光景。老將軍雖知韓玄殘暴,卻恪守“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古訓。與關羽大戰三日,先射盔纓還恩,后馬失前蹄受義,將武者風骨展現得淋漓盡致。韓玄用黃忠,恰似握著一把雙刃劍——能傷敵,亦能傷己。
諸葛一語道破:反骨二字定乾坤
魏延的“不忠”,早在諸葛亮的法眼中現了原形。
長沙城破后,魏延押著韓玄首級拜見劉備,不料諸葛亮厲聲喝道:“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
此言雖為小說家筆法,卻暗藏因果——魏延對韓玄的背叛,本質上源于“利己”二字。
他救黃忠、殺韓玄、獻長沙,看似義舉,實為攫取政治資本。
若他真為忠義之士,何不在韓玄派楊齡送死時便挺身而出?何不在黃忠與關羽僵持時早做調停?偏偏選在韓玄眾叛親離之際出手,不過是想讓劉備看見:“若無我魏延,長沙安能易主?”
結語
忠奸難辨時,人心即戰場。
長沙一戰,看似關羽與黃忠的“雙雄會”,實為魏延的“獨角戲”。
韓玄至死不知,自己麾下藏著一匹隨時反噬的狼;諸葛亮一見魏延便心生殺機,恰是因他看透了這“反骨”背后的算計。
讀演義至此,不免深思:若韓玄能識魏延之才并重用之,長沙戰局是否另有乾坤?若魏延早遇明主,是否還會背負“反賊”罵名?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諸位看官,亂世之中,究竟是“良禽擇木而棲”為善,還是“忠臣不事二主”為高?
歡迎評論區煮酒論英雄,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