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黑白影像與數字代碼在時光隧道中相遇,司法記憶與現代科技展開了跨時空的對話,那些沉睡在鏡頭里的正義故事,在算法的數字瞳孔中蘇醒過來。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歷史顯影,更是司法年輪中的迭代軌跡。
近日,《法治日報》“當AI遇到老照片”的“時光列車”抵達連云港,連云港法院的三張老照片,再次喚醒了連云港法院人的青春記憶。
1
老照片里的法律人青春:
AI復原1982年法官鄉村調解場景
這張舊照定格了1982年鄉土中國溫暖的調解場景。全國先進工作者李慶余和同事李德余與四位村民圍坐舊屋前,正在進行調解工作。
李慶余布滿皺紋的臉上凝著專注,李德余以膝蓋為桌仔細記錄訴求,晾曬的玉米與竹編農具勾勒出樸素的生活圖景,亦見證了在物資匱乏年代,人們對公平正義的樸素追求。
這場在家門口的調解,不僅呈現出那個年代基層法律工作者的工作智慧“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也為當代青年干警踐行“楓橋經驗”,助力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示范。
2
老照片里的法律人青春:
AI復原1986年法官辦案現場
1986年,連云港首位全國先進工作者、原贛榆縣人民法院墩尚人民法庭李慶余法官與同事坐在漁船上,耐心細致向當事人了解情況。他的身影與波光粼粼的水面交相輝映,展現了早期法治工作者踐行“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精神風貌。
這張照片是李法官無數次跋山涉水、走近群眾法治故事的縮影,是法治中國建設進程中的生動注腳。它激勵著我們新時代青年干警,學習前輩的堅韌與奉獻,為法治中國貢獻青春力量,讓法治之光照亮每一個角落。
3
老照片里的法律人青春:
穿越至1995年看法官揣煎餅丈量公平之路
1995年,膠卷定格這樣一幕:原贛榆縣人民法院城頭人民法庭庭長單樂聲和書記員楊波扶著“二八”自行車準備出門辦案,那個沒有警車、沒有執法記錄儀,揣著煎餅走到日頭西斜的年歲,老式的公文包、泛黃的筆記本成了丈量公平正義的標尺。
這張泛黃的照片時刻提醒著我們青年干警:正義的抵達,從來不在乎以何種方式啟程,彼時快門定格的,是一如既往的為民初心。
來源:法治日報、贛榆法院
記者:丁國鋒
通訊員:張文娟、賴秀霞
編輯:王瑞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