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四川邦泰以2.14億元首入蕪湖,競得經開區2504號宗地。
這塊42801㎡的“黃金地塊”,不僅坐擁銀湖公園、軌交1號線和全齡教育資源,更因“立體生態住宅”試點引發關注:空中花園、綠化覆土、統一物業……這些細節背后,是蕪湖以土地為棋局的一場“空間革命”。
NO.1|壹
四川邦泰進入蕪湖
4月30日,安徽邦成宏泰置業有限公司(四川邦泰)以2.14億元競得經開區銀湖北路與武夷山路交叉口西南側1# 地塊(2504號宗地)。
蕪湖2504號宗地即經開區銀湖北路與武夷山路交叉口西南側1#地塊,土地面積42801.62㎡,土地用途為居住用地,容積率≤1.7,建筑密度≤30%,起始價21400萬元,起拍樓面地價為2941元/㎡(不含代建),成交樓面價2941元/平方米(不含代建)。
同時該地塊可試點立體生態住宅,若試點立體生態住宅按下列要求執行:
(1)每戶須設置至少一個主體結構外懸挑的空中花園,高度不低于兩個自然層高度且≥5.6m,須兩面對外通透開敞、不封閉、無圍護墻;單個空中花園面積不小于28㎡,不大于50㎡;
(2)空中花園綠化面積≥60%,平均覆土深度≥0.5m,最低深度≥0.35m;綠化應以灌木為主,適當種植小喬木;
(3)空中花園不納入容積率、建筑面積、產權面積和建筑密度計算,且不受陽臺戶控指標及建筑面寬要求限制;
(4)機動車停車位配建按《蕪湖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18版)》,且戶均不少于1.2個;
(5)空中花園的綠化景觀要統一設計,竣工后實行統一物業管理和維護,嚴禁不按規定使用或私自改變用途。
NO.2|貳
總體規劃定生死:三區三線,割裂還是重生?
《蕪湖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核心,是以“三區三線”重塑城市基因:
農業空間:劃定“三帶五區”格局,沿江布局現代生態漁業,丘陵地帶發展林特產業,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規劃至2035年建成“千畝方”“萬畝方”高標準農田。
生態空間:構建“一江兩屏、藍脈綠網”生態屏障,長江、青弋江等水系成為生態廊道,龍窩湖、奎湖等濕地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
城鎮空間:形成“一主兩副、雙軸多點”格局,中心城區“西進、南擴、中提升”,江北新區、三山開發區等成為新興增長極,嚴控城鎮開發邊界無序擴張。
關鍵突破:規劃首次提出“四級公園、三級綠道”體系,2035年將建成5處市級綜合公園、11條社區綠道,打造“公園里建城市”的蕪湖樣本。
NO.2|貳
供地計劃揭底牌:46%工業狂飆,住宅淪為“配角”
2025年蕪湖供地計劃,是一份赤裸裸的“產業宣言”:
工業用地“瘋漲”46%:9538畝土地砸向新能源、機器人等賽道,劍指“汽車產業3000億產值、機器人長三角前三”。更狠的是“畝均革命”——稅收和能耗雙考核,低效企業直接淘汰。
住宅用地“精打細算”:1094畝居住用地中,鏡湖老城更新和鳩江新區地塊占主力,且首次提出“租購并舉”。但更關鍵的是“戶均1.2個車位”“立體生態住宅”等細節——蕪湖在逼開發商做“高端改善”,篩掉低端剛需。
交通基建“砸錢開路”:8309畝土地用于S24泰山路長江大橋、塔橋多式聯運基地,目標是打造“空鐵水公”樞紐。但隱患也在此:過度依賴基建投資,能否換來產業真金白銀?
數據真相:工業用地規模是住宅的8.7倍,住宅均價卻從2021年的1.2萬/㎡漲至1.5萬/㎡。蕪湖的邏輯很明確——“用高房價過濾人口,用高端產業吸引精英”。
NO.3|叁
總結
當合肥靠著“風投之城”狂吸資源,當南京都市圈加速擴張,蕪湖的“土地革命”注定是一場悲壯沖鋒。這里沒有“躺贏”的選項,只有用極致規劃、產業狠勁和生態覺醒,在長三角殺出一條血路。
土地是城市的底牌,蕪湖的賭注,是未來十五年的身家性命。這場“空間革命”的終局,或許將重新定義皖江城市的生存法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