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投標領域,人工智能輔助評標系統的出現,為提升評標效率與公正性帶來了新希望。但現階段,這類系統在技術層面仍面臨諸多瓶頸,限制其全面、高效應用。
數據質量與數量問題是首要瓶頸。人工智能系統依賴大量優質數據進行訓練,以學習各類評標規則與模式。可在實際中,招投標數據常存在數據缺失、錯誤或格式不統一等問題。比如部分歷史投標文件可能缺失關鍵技術參數或財務信息,導致系統在訓練時無法獲取完整準確的數據樣本,難以精準構建模型。并且,不同地區、行業招投標數據標準各異,整合難度大,影響數據的可用性與模型訓練效果。數據量不足同樣是個難題,一些新興行業或特定領域項目數量有限,不足以支撐系統進行充分學習,使其面對復雜多樣的投標方案時,分析與判斷能力大打折扣。
語義理解與非結構化數據處理障礙重重。投標文件中包含大量文本描述,如技術方案、服務承諾等非結構化內容,人工智能系統需精準理解其語義,才能合理評估。然而,自然語言復雜多變,一詞多義、語句歧義現象常見,系統易產生理解偏差。例如描述產品創新性時,使用了行業內專業術語或隱晦表達,系統可能難以領會其真實含義,無法準確判斷創新程度。對于一些主觀性較強的表述,如對項目實施團隊經驗豐富程度的闡述,系統更難像人類評委那樣,結合實際情況與行業經驗進行綜合考量。
算法模型的準確性與可解釋性亟待提升。當前評標系統采用的算法,如機器學習算法,雖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投標文件進行分析打分,但準確性仍有待提高。受數據質量、模型復雜度等因素影響,系統在面對復雜項目或特殊情況時,易出現誤判。像在綜合評估法中,對多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分配與相互關系處理,算法可能無法完全模擬人類評委的主觀判斷邏輯,導致打分偏離實際。并且,深度學習算法常被視為 “黑箱”,其決策過程難以解釋。當系統給出一個評標結果時,難以清晰說明為何得出該結論,這使得評委、監管部門及投標方對結果的信任度降低,不利于系統的推廣應用。
此外,系統的實時性與穩定性也存在挑戰。招投標活動時間節點嚴格,評標過程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人工智能輔助評標系統在處理大量投標文件數據時,可能因計算量過大,出現響應延遲,無法滿足實時評標需求。在開標高峰期,系統甚至可能因高并發訪問而出現卡頓、崩潰現象,影響評標進程。同時,系統的穩定性受硬件故障、網絡波動、軟件漏洞等多種因素影響,一旦出現故障,不僅會延誤評標,還可能導致數據丟失或錯誤,給招投標各方帶來損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