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上次腳踝做完手術后恢復得很好,我都開始打籃球了,前課間活動時被同學踩了一腳,踝關節腫了,痛得走不了路......”在運動醫學科門診,13歲的學生彭彭(化名)因為踝關節腫痛前來就診,醫生表示,腳踝受傷不見得就是“踩一腳”造成的,導致腳踝反復扭傷的原因很可能是“距腓前韌帶損傷”。
據了解,彭彭曾在2024年10月因踝關節反復扭傷,慕名來到長沙市中心醫院運動醫學科的踝關節痛專科門診就診,主任醫師余敏接診檢查確診孩子為距腓前韌帶斷裂,之后為彭彭進行了距腓前韌帶修復術。孩子經過系列康復訓練,可以開始簡單的體育運動。
今年4月30日,彭彭在課間活動時,被同學踩了一腳,隨后出現踝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彭彭家長立即電話咨詢余敏醫生,余敏通過電話指導家長采取制動、冰敷等急救處理,隨后入院治療。經過檢查,確診為彭彭為距腓前韌帶再次發生斷裂,立即為孩子進行距腓前韌帶重建手術治療。彭彭術后恢復良好。
余敏介紹,人體所有關節中,位于最下方的“踝關節”是承壓最大的關節之一,并且,它需要在各種運動中靈活應對變化,因此,很容易發生扭傷。距腓前韌帶位于在外髁前下方的凹陷處,主要功能是防止踝關節前移、內旋和內翻,是最薄弱、最容易損傷的結構,其撕裂的發生率約為踝關節損傷的70%。如果崴腳后不重視,未進行治療或認為不疼就是康復了,繼續進行高強度運動等,會讓本就受損的踝關節和周圍韌帶“帶傷上陣”,導致踝關節穩定性進一步下降,讓患者陷入“扭傷—不穩—運動—再扭傷”的惡性循環。
余敏提醒,約70%的踝關節扭傷,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發展為慢性的踝關節不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習慣性崴腳”,所以發生踝關節扭傷后,現場正確的急救處理非常重要,簡單來說應當遵循“PRICE原則”。
Protection :保護——使用石膏或者支具保護,使傷處不受進一步傷害。
Rest :休息(制動)——停止活動,避免患側下肢負重。
Ice :冷敷——冷敷腫痛部位(冰塊、冰袋、冷制品等)10~15分鐘,每天數次(可每2小時一次),注意不要讓冰塊直接接觸皮膚,以免引起凍傷。
Compression :加壓——可以使用彈力繃帶加壓,阻止繼續出血、預防嚴重的踝關節腫脹,在踝關節腫脹消退前不建議使用粘膠支持帶包扎固定。
Elevation:抬高——盡量將小腿和踝關節抬起高過心臟水平(比如,躺下并在腿下放置幾個枕頭)。正確的抬高下肢方法應該是:踝關節超過膝關節,膝關節超過髖關節,髖關節超過身體水平位。
余敏強調,距腓前韌帶雖小,但功能卻很關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踝關節及距腓前韌帶,運動前應做好熱身,穿合適的鞋子,在不平整的路面行走時要小心,避免高強度運動和外傷,降低崴腳風險。崴腳后及時有效的急救措施十分重要,嚴重扭傷者應及時就醫,接受專業醫生的檢查和治療,別讓小小的崴腳成為影響生活的大隱患。
瀟湘晨報記者梅玫 通訊員石穎鈺 朱文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