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帆書 · 流芳
近年來,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我拼命工作,是為了有朝一日不用工作。”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里,工作是洪水猛獸,窮兇極惡。
人們受其掌控,被其驅使,終其一生想要逃脫,卻怎么也逃脫不得。
厭惡工作,但又無法脫離工作,久而久之,情緒積壓于心,陷入“工作抑郁”。
這是多少人難解的題,或者說,根本無解。
但其實,早有前人為我們解惑。
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一書中打破人們慣常認知,提出:
工作能帶來樂趣,而且是人生最有樂趣的一部分。
樂趣?工作?看起來毫不相關的兩個詞。
枯燥、乏味、無意義……這才是當代人對工作的認知。
也正是這樣的認知偏差,使得人們困在自己的情緒黑洞里。
其實,擺脫工作抑郁的最好方式,就是進入心流狀態。
你是否也聽過別人有這樣的抱怨:“感覺工作得快抑郁了!”
本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一語成讖,點中了當今無數人的現狀。
一上班就精神不濟,因工作任務失眠難寢,情緒變得暴躁易怒……那些我們以為正常的工作狀態,其實是身體在給我們預警。
工作抑郁,在科學角度是真的有這個詞。
2017年,《我國從業人員職業心理健康報告》一書出版,把目光聚焦到職業心理健康。
那些開玩笑似的抱怨話,在書里面變成了解讀當代人工作狀態的專業術語:
倦怠、職業焦慮、職業抑郁、職業源性心理貧困……這些都是職業心理健康被損害的類型。
經過科學調查,有近40%的人患有“職業抑郁”,而其中9.5%的人已經嚴重影響到自己的生活。
工作抑郁,從來不是矯情,也不是夸大其詞,而是當代一種不得不正視的社會問題。
多少人深受其害,但選擇緘默不言。勇于發聲的,并不多見。
一家大廠的HR雨璇曾鼓起勇氣,分享自己“工作抑郁”的情況。
大廠工作,工資高、待遇好。外人眼里的好工作,看似鮮花著錦,其中百般滋味,只有自己知曉。
緊張的工作節奏數次讓她心理崩潰,繁重的工作任務讓她幾度失眠焦慮,當再也無法承受這份重量后,為了自救,她去了醫院。
經過一系列測試,診斷書上標明:“重度抑郁”。
她既慶幸,又悲傷,慶幸自己所有的“不正常”都有因可循,悲傷自己病了這么久才就醫。
心理咨詢師李丹旻曾說,心理問題會“軀體化”。那些被忽視的,一日日累積,最終會外化于形。
當代人有一個共性,認為工作大于天。
請假?能不請則不請。
所以,人們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無暇理睬,匆匆投入現實的洪流。
但長期積壓的心理負面力量,終有一天會在軀體上爆發出來。
屆時,它會張狂地警告所有人:曾經對它的忽視,都要用代價來償。
工作抑郁,早已不是少部分人的危機,而是成年人的通病。
尋求解決之法,已成當務之急,迫在眉睫。
古語有云:“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遇到問題,陷入困境,人們為了保護自己,第一反應不是自責,而是怨懟環境。
可能這樣的確可以讓心里好受些,可與此同時,也是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生生給交出去。
當這件事不能怨你,自然,也無法由你解決。
或許這么說有點殘忍,但實際上,很多“工作抑郁”,自我才是真正的病因。
把工作看太重,犧牲健康來搏,熬夜奮戰……哪一項不是在耗費自己的精氣?
解鈴還需系鈴人,要想改變現狀,先從改變自己的工作認知和工作方式開始。
《精力管理》一書中提到:“一個人在職場上能走多遠,從根本上說,在于身體能撐多久。”
可多少人,犧牲長久的身體健康,只為追逐眼前淺薄的利益。
職場觀察類真人秀《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五季》中,有個女孩讓人印象深刻。
畢業于香港大學,進入職場,大方談期望薪資是6萬,堅持晚上8點準時下班。
朱綽盈的一系列言行,被人們定義為“大膽”,甚至在網上出現了一些不友善的指摘。
她怎么敢談這么高的薪資?大家都在加班,她怎么敢走?
但也許,被當代職場馴化了的我們,才是那“變異”的品種。
在朱綽盈的觀念里,她提出的一切,都是工作的正常狀態。
內卷,加班,這些我們的“習以為常”,其實本身并不正常。只是因為太過普及,已經在潛意識里干擾人們思考、改變人們認知。
大廠女孩秋秋,也曾受到此害。
從小便被教育要追求完美,工作后更是任勞任怨,力求最好,拼盡全力為公司創造價值。
但她的努力,卻害了自己。做不完的工作,不斷地連軸轉,加上情緒內耗,她徹底病了。
驚恐、焦慮、失眠,結果毫無意外地查出“中度焦慮和重度抑郁”。
為了自救,她開始按時下班,無視同事異樣的眼光,不和別人相比較,只按照自己舒服的工作節奏來走。
沒想到,不再加班,拒絕內卷,反而大大提高了她的工作效率。最終,一切逐漸好轉。
好心態,好作息,好狀態,好的工作結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犧牲自己身體來工作,最終工作也沒做好,這樣的方式,永遠不值得標榜。
說來容易,做來卻難。要想改變長期的固有認知,并非易事。
苦中作樂,還需借助前人的智慧。
《心流》一書中提出一個概念,叫做最優體驗。指的是一個人為了某項艱巨的任務而辛苦付出,把體能與智力都發揮到極致的感受。
我們常以為,人生中最美好莫過于:了無牽掛、完全放松。
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淺層次娛樂帶來的短暫快感,始終無法和辛苦努力后獲得的最優體驗相媲美。
什么是心流?心流即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
暫時忘卻世間一切,眼里心頭只余面前這一物一事,沉浸其中,方能收獲歡喜。
①明確為自己工作
就像上學時,老師父母千叮嚀萬囑咐,叫我們好好學習。
我們一一照做,但卻少有問為什么。只是執行,一味不語。
所以,我們感到痛苦,因為這不是發自內心的主動行為,而是外界“逼迫”,不得不順從。
上學時這樣,工作后,還是這樣。
人們以牛馬自居,總覺得是為了老板打工,違反了自己的意愿。
如此,又如何能開心?
不如把工作看成實現自己目標的必經之路,只是在這路上順便幫老板做一些事情。
為了自己工作,為了自己生活,一切以自己為中心,工作體驗就會變積極。
②有效利用閑暇時間
上班盼下班,周一盼周五,一到周末,就報復性娛樂。
追劇、看小說、逛街買買買……不少人以為用這些方式可以恢復自己的精力,安慰自己被工作傷害的心靈。
可熱鬧之后,盡歸空虛。夢寐以求的閑暇時間,卻讓自己比上班還疲憊。
心理學研究表明,沒有結構的閑暇時間,散亂無序,需要我們花費更多的精力才能去把它塑造成產生樂趣的形式。
相比上班,我們有可能在閑暇時投入更多精力,但收獲相對較少的快樂。
故此,下班后的閑暇時間,也需要進行一定的規劃,以免被手機消耗,受歲月磋磨。
音樂、書法、繪畫……試著培養特定的興趣愛好,專注去學、沉浸享受,從而遇見更豐富的自我。
當我們在下班之后,又能投入另一個目標當中,心流不斷,樂趣亦綿長。
卡萊爾曾言:“找到性情相契工作的人有福了,這是人生在世所能祈求的最大福佑。”
大多數人總在祈禱,雙手合十,卻跪在原地,雙腳不行,祈盼天降好運。
欲壑難填,無論天賜什么,都無法帶給我們恒久的快樂。
外界的困難客觀存在,人活世間,免不了一些責要盡、一些事要做,與其逃避,不如面對;與其抱怨,不如苦中作樂。
無論什么情境下,祈求的對象,應是自我。
改變錯誤的工作方式,明確工作是為自我,進入心流狀態,沉浸式工作,享受式做自我。
點個「在看」,愿我們能在心流中收獲成長。
作者 | 流芳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