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孫策的托孤重臣,堪稱東吳“文臣之首”的張昭,看似備受尊崇,實則屢遭冷落,總結起來,就是“外尊內疏”。
△影視劇中的張昭。
新舊交替的尷尬處境
孫堅戰死荊州后,作為長兄的孫策肩負起家中重擔,合縱連橫,轉戰江東,僅僅數年便拿下吳郡、會稽、丹陽等重要根據地,奠定了江東八十年基業。而孫策的另一個貢獻,則是留下張昭、張纮、周瑜等人杰,為孫權繼承家業提供了極大便利。
但問題也出在這里。孫策留下的這些臣子,都帶有明顯的“孫策”標簽,尤其是名滿天下的張昭、張纮,他們與江東政權的聯系,更多依托在孫策乃至吳夫人身上,而非孫權。對于張昭,孫策給予其充分信賴,與之締結“升堂拜母”的儀式,通過這種泛親屬化的方式加強彼此間的親密關系。
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孫策自比齊桓公,將張昭視為自己的“管仲”,后者也沒有辜負他的信賴。在張昭的輔佐下,孫策得以安定后方,并借助“二張”才名與江東大族進行深入往來。建安五年(200),孫策遇刺,臨終托孤張昭,江東從此換作孫權來掌舵。然而,孫權并沒有足夠的威望與手段“降服”孫策留下的功勛老臣,多虧張昭及時表態,“乃身自扶權上馬,陳兵而出,然后眾心知有所歸”,眾人見張昭對孫權如此尊重,也對這位年輕少主生出了幾分信任。
而后,孫策之母吳夫人出面掌事。作為“升堂拜母”禮儀的核心人物,吳夫人深得張昭、張纮、周瑜等重臣敬重,在她的斡旋之下,并未建立成熟體制的孫氏政權竟成功實現了權力的內部交接。在此過程中,張昭亦出力頗多。
事情很快出現了轉折。建安七年(202),吳夫人病重去世,臨終托孤張昭。而后者將面對的,是一個走入正軌的新生政權和一個斗志昂揚、摩拳擦掌的主公。《三國志》的記載很微妙,吳夫人去世后,“二把手”張昭“隱形”了一段時間。
往后追溯,就直接到了建安十二年(207)。彼時,甘寧新投孫權,向他獻上討伐黃祖的西進之計,張昭表示反對,認為“吳下業業,若軍果行,恐必致亂”,但孫權最終選擇支持甘寧。
不難看出,孫權與張昭之間已經出現了分歧,面對這位兄長、母親都委以重任的老臣,孫權雖然明白他的忠誠,也對他十分尊重(如孫權后來所說,“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但他更信賴的,卻是魯肅、甘寧、呂蒙、諸葛瑾等人。這些人,要么是剛加入的新面孔,要么是受孫權賞拔才得以發跡,都帶有孫權的個人標簽,是他能夠真正信賴并委以重任的人。“一朝天子一朝臣”,正是在這種“新舊交替”的背景下,孫權與張昭之間漸行漸遠。
△影視劇中的張昭。
面對曹操的立場分歧
若沒有赤壁之戰,孫權恐怕并不介意和張昭這位功勛卓著的老臣將心比心。但隨著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下,欲會獵于吳的“恐嚇信”到來,孫權與張昭就徹底離了心。面對曹操的十足壓迫感,江東內部出現了兩種聲音。
魯肅的話卻說到了孫權的心坎上:“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魯肅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他們這些做臣子的,一旦投降曹操,依然能夠高官厚祿;可是作為主公的孫權,在降曹以后又當如何自處呢?
魯肅的話,令孫權堅定了與曹操對抗到底的決心,而想要求和的張昭等人,自此為孫權所不喜,這也是張昭為人詬病的地方。《三國志》中并未明確記載,張昭曾勸說孫權降曹;但確實有證據表明,張昭是贊同求和的,但也未直接言明他主張求和。孫權對張昭早有不滿,而“戰與和”問題的出現,則是二者矛盾激化的導火索。
或因如此,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時,才會將主動求和的“議者”改寫為“長史張昭等”。張昭稱得上是江東文臣的“意見領袖”,無論這些話是不是他說的,只要他已明確表態,都將算在他的頭上。
荊州豪強蔡瑁、蒯越等人此前降曹,有十五人封侯,故后世有史家認為,張昭勸說孫權投降,不免有貪慕榮華之嫌。投降派中許多人或有“賣主求榮”的嫌疑,可張昭主張求和,卻未必如此。
早在孫策創業之前,張昭就已聞名中原,他少有才名,“弱冠察孝廉,不就”,后來徐州牧陶謙又辟舉他做含金量更高的茂才,仍不就。以張昭的履歷、才氣及名望,他不需要通過“賣主”就能輕易“求榮”。
張昭主張求和,更多是受道德倫理的束縛,認為漢帝所在方為正統,其思想也趨于保守,不愿冒險奮進,所以不贊同甘寧西進,亦不愿賭上江東基業去與正處巔峰的曹操對抗。這與孫權的立場截然相反。孫權年少登位,銳意進取,故而周瑜、魯肅、呂蒙、甘寧等人能在孫權執政前期備受重用,而偏向于“限江自守”的張昭等守舊老臣,就難免與孫權漸行漸遠了。
△影視劇中的孫權。
與孫權性格不合
史書中記載了孫權與張昭的激烈沖突。嘉禾元年(232)十月,割據遼東的公孫淵反魏,向東吳稱臣,希望得到孫權支持。張昭表示反對,孫權卻一意孤行,遣使前往遼東。二者為此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權擲刀致地,與昭對泣”。張昭見孫權執意行事,乃閉門不出,不參與朝政,孫權大怒,命人用土封住張昭家的大門;張昭不甘示弱,亦從門內將門堵上,與之針鋒相對。
不久,東吳使臣在遼東遭到截殺,孫權悔之晚矣,“數慰謝昭,昭固不起”,被拂了面子的孫權又急又氣,又派人放火燒張昭家的大門,可張昭還是閉門不出。孫權別無他法,只好先令人趕緊滅火,又親自前往張昭家,駐足良久,這才請出了張昭。
陳壽曾評價張昭的性格,“辭氣壯厲,義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進見”。而孫權“性既滑稽,嘲啁無方”,與張昭截然相反。作為托孤重臣,張昭總有他的孤高與矜傲,但孫權終歸不是“性闊達”的孫策。盡管他相信張昭的忠誠與辦事能力,但以他的立場,很難將張昭當作真正的自己人。而張昭也清楚,孫權沒法像孫策那樣,給予他充分信任。
孫權稱帝后,張昭沒有當上丞相,而是被封為“輔吳將軍”,位次三公。“輔吳”二字是孫權對張昭功勛的認可,“食邑萬戶”是他對張昭的經濟補償。不過,“昭以老病,上還官位及所統領”還意味著,孫權的帝王之路,再也不需要張昭為他保駕護航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