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局長來了
牛局說:幾乎每一個進入體制的新人,都對未來的發展前途充滿憧憬。然而他們中的多數人并不知道,早在自己邁入單位大門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了發展上限。這種說法雖然聽起來宿命,但是卻揭示了體制運行的內在邏輯和規律。
一、決定一個人級別的主客觀因素
1、所在單位的行政級別
如果你考取的是部委,那么恭喜你,你的級別天花板為部級。
如果你考取的是省級機關,你的級別天花板為廳級。
如果你考取的是縣級機關,你的級別天花板為處級。
2、個人年齡與資歷
體制內層級是金字塔結構,從科員到處級,從局級到部級,每一級臺階都有一個坐標點,清晰地標注著年齡界限與資歷要求。
例如,從科員到正處級職務的理想化晉升路徑,理論上需要的最短時間如下:
本科起點:3(科員→副科)+2(副科→正科)+3(正科→副處)+2(副處→正處)=10年。
碩士起點:0(直接副科)+2+3+2=7年。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為職級晉升(如四級主任科員→二級主任科員→四級調研員→二級調研員)。如果擔任實際領導職務(如副鎮長→鎮長→副縣長→縣長),難度更大,時間通常更長。
3、現實中的制約因素
一是職數的限制。雖然具備了晉升條件,但是單位不一定有空缺職數。二是基層工作經歷的限制。有些省份規定,省級機關職務晉升必須具備3年本系統工作經歷。三是年齡的限制。一般35歲為科級干部的晉升門檻,45歲是處級干部的晉升門檻。
二、體制內的選拔機制
關于干部提拔,民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自己要行,有人說你行,說你行的人得行”。這句話包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自己要行,說的是一個人必須具備一定的工作業績、能力。
第二層:有人說你行,指的是這個人的業績、能力還要要得到他人的認可。
第三層:說你行的人得行,強調的是認可這個人的人必須有足夠的話語權。
如果說實現第一個層需要打打殺殺的本領,那么到達第二層和第三層,靠的則是人情世故。
由此可見,“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放之四海皆宜,體制也不例外。
三、干部提拔只可意會的“文化密碼”
體制內有一套不成文卻至關重要的行為準則和話語體系。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往往一輩子都捅不破這層窗戶紙。
如果一個人出生在領導干部家庭,那么,他從小耳濡目染父母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其實就是在接受父母關于領導力言傳身教的培養。
而草根出身的人,從小父母對他們的教育是“到哪勤快點,多干點活,累不死人”,其實就是在把子女當做工具人培養。
所以,當草根出身的人聽到領導說“原則同意”“你看著辦”,一頭霧水時,領導干部家庭出身的人,對領導的意圖早已經心領神會。這種文化資本的積累,需要的是代際傳遞,而非一朝一夕可致。
當然萬事皆有例外,現實生活中也有無師自通的天才,電視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的陸長會就是這樣的人。他雖然是農村出身,但是卻憑借長期的基層工作經驗積累、察言觀色的過人功夫和高超的馬屁功夫,擊敗了只會紙上談兵的部長女婿,被提拔為副局,實現了階層跨越。只不過類似這種“定數中的變數”逆襲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見。而陸長會之所以能成為黑馬,基層工作的歷練只是成功的一個方面,對人情世故的精準拿捏,才是他打破天花板的有力契機。
體制如同一部精密運行的機器,每個零件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早已在設計之初就進行了縝密規劃。只有在機器運行出現不暢時,小小的螺絲釘才會被發現它的重要性,因而得到維護保養,享受之前不曾有的待遇。只不過這種小概率事件,可遇而不可求。
實現階層跨越是每一個體制人的美好愿望。如果有逆天改命的機會,那就好好把握住,不要讓運氣溜走。如果沒有運氣,也沒必要氣惱,也許按部就班,順從命運的安排,就是平安的護身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