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成書于宋代,被尊為“勸善第一書”。
相傳為太上老君所授,后在民間廣為流傳。
全文僅有千余字,卻句句鞭辟入里,道破了善與惡、福與禍的真相。
堪稱一部跨越時空的人生指南,勸導世人行善積德,自求多福。
從中精選最經典8句話,且讀且悟且行,定能福澤綿長!
01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譯文:
是招禍,還是迎福,都是自己行為的結果。
感悟:
《史記》有云:“禍不妄至,福不徒來。”
上天不會胡亂降下災禍,也不會憑空給予福澤。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是福是禍,全看你自己如何做。
因此,無需四處求神拜佛,只要修身正念,端正言行。
與人為善,常行好事,不做損人利己、傷天害理之事,就是遠禍迎福之道。
02
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
譯文:
心存善念,雖未行善事,吉神已只待賜福;心有惡念,雖未行惡事,兇神已只等降禍。
感悟:
《增廣賢文》中說:“舉頭三尺有神明。”
君子慎其微,一旦起心動念,人不知天也知。
未顯化實行的善惡念頭,早已在意識田中種下因果。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無論何時,都要懷有一顆敬畏心,改過遷善。
在念頭層面保持覺知,凈化自己的能量場,才能吸引美好向自己奔赴而來。
03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譯文:
不要彰顯別人的短處,也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
感悟:
諺語有云:“河有深淺,人有長短。”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長處,亦有短處。
保有同理心,不揭露他人的短處,是一種修養。
保有謙卑心,不張揚自己的長處,是一種智慧。
藏言守拙,那些未說出口的體諒與未展露的才華,亦是最高級的自重。
04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譯文:
合乎道義的事就去做,不合道義的事就放棄。
感悟:
子曰:“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道,是符合天道規律、道德倫理和事物本質的準則。
以“道”為標準,行事才知道何時該進,何時須退。
若合乎道義,即使舉步維艱,前路渺茫,也應勇往直前。
若偏離正道,哪怕利益誘人,好處驚人,也要及時止損。
內心坦蕩,意志堅定,順大道而行,方能行穩致遠,成就自身。
05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譯文: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同影子般跟隨在人的身后。
感悟:
《名賢集》有言:“報應有早晚,禍福自不錯。”
善有善報,福氣臨門,惡有惡報,災禍加身,不過早晚而已。
所以,永遠不要抱著僥幸的心理為非作歹,一旦行差踏錯,必會招致災禍。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踏踏實實用善舉鋪就人生的路,才能命好福深,惠澤子孫。
06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譯文:
不走邪惡的歧路,哪怕是無人之處也要慎獨不欺心。
感悟:
曾國藩說過:“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
君子慎獨,暗室不欺,是一種戰勝自己的修行。
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稍有松懈不自持,便容易沉淪深淵。
因而,即使是在無人時、細微處,也要始終不逾矩、不放縱、不越軌。
世間物欲橫流,唯有外不欺人,內不欺己,才能身正不怕影子斜,立于不敗之地。
07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譯文:
哪怕微小如昆蟲草木,也不可輕易傷害。
感悟:
儒學大師馬一浮寫道:“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縱使見識過天地宇宙的無垠廣闊,依然要憐惜微小的生命。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人,并非世間的主宰。
萬物皆有靈,小到一花一草,一蟲一鳥,亦概莫如是。
養一顆慈悲之心,尊重仁愛每一個生命,方懂得利樂眾生,憐憫諸苦,抵達人生更高遠的境界。
08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
譯文:
善良的人,得人敬仰,得天庇佑,得福得祿。
感悟:
《道德經》有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心地善良的人,會經常得到上天的眷顧和偏愛。
因為行善就是積德,唯有厚重的德行可以承載萬事萬物。
不僅被人認可、受人敬重,還能福佑自己一生順遂,平安喜樂。
余生,修一副好心腸,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請相信:你只管善良,上天自有安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