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中,當遇到一個持續強調你"不夠有心機、容易受傷害"的母親,所構建出來的關系模式通常具有過度保護、情感過度侵入的特點。
長期處于這樣的養育環境中,作為孩子很難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判斷標準和評價體系。當孩子想要依據自己的感受做出喜惡的判斷,倘若此時無法與母親自身的喜惡同頻,很可能會受到抑制或否定;當孩子不斷試圖以母親的標準進行判斷時,會不斷失去為自己感受承擔責任的機會。
倘若孩子成長中的每個階段,都處在母親這種無微不至且極具侵入性的照顧之下,孩子很難發展出良好的人際關系,每每從建立關系開始到關系的持續發展中,孩子會不斷地經歷著內心劇烈的沖突,因為無法厘清對方是否會傷害自己,或者是否已經傷害到了自己,時刻的戒備與防范的態度常常不由自主就影響到彼此關系的建立與發展。
可以說,十八歲之前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倘若內在心靈的自主性反復不斷地被外在強制性因素所占據,將很難發展出屬于真正自我的功能,導致認知圖式塑造的偏差或者扭曲。
比如:接受長期的暗示,建構出"世界危險"的認知框架;人際信任能力的發育受阻,無法建立或者擁有值得自己信任的關系;反復在過度防御或者反向的盲目信任兩極模式中擺蕩,無法做出適合的判斷,產生出強烈的心理內耗;做決策時容易產生侵入性的焦慮與自我懷疑等。
作為這樣的母親,其背后常包含著復雜的心理動因,比如:侵入式的親子依戀模式——母親無意識使用了以"保護"為名的心理操控機制,通過制造危機感維持子女的情感依賴,阻礙心理分離-個體化進程的完成,導致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發展受阻。
或者,代際創傷的傳遞——母親可能經歷過重大的信任背叛或生存危機,她將自身的不安全感轉化為對子女的"生存教育",創傷記憶通過過度警覺的養育方式進行著代際傳遞,這種警示往往帶有情緒植入性的催眠效應。
另外,在關系動力的解構中還可以看到:投射機制——母親將自身脆弱感投射到子女身上;反向形成——用強調危險來防御內心的失控焦慮;雙重束縛——既要求成熟又否定自主能力;角色反轉——子女被迫承擔安撫母親焦慮的責任。
當我們處于嬰幼兒時期,或者幼年時期,處于被保護的狀態是需要的,但過度的保護,不設邊界的侵入則會對一個人的成長帶來不可小覷的負面影響。尤其當個體自我的主體意識不斷覺醒與發展起來后,依然還持續不斷地被卷入進具有偏執型特點的母親所操控的狀態中,則很可能會構建出個體人格中獨特的氣質特征,如多疑、偏執、沖動、易怒等。
想要做出改變,首先需要能夠覺察并意識到這種具有過度侵入性的養育關系對自己所帶來的影響;其次是需要清晰分辨出哪些是自己的需求,哪些是被入侵后被占據的情感需求,區分母親的焦慮與客觀現實。
當一個人內在的心靈長期被外在的能量所占據的時候,常常會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真實需求,哪些是外在因素的需求,這種分不清決定了后續我們將會如何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承擔起責任。
比如當我們感覺到在關系中有不舒服,或者關系出現了斷裂或結束,形成這樣的情形有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會是所有的感受都好,也不會是所有感受都不好,我們需要做出合理的評估與判斷。
倘若此時無法將自己內在各種復雜的感受、情緒,以及各種復雜的內在需求進行辨識與厘清,整個人的內在處于混亂之中,無法承接住自己所體驗到的情緒感受,并進行有效的轉化,便可能會退回到幼童般無助或無力的狀態。
此時親子關系中曾被媽媽所教導“你是被受欺負或被傷害”的經驗很可能會被激活,瞬間激起內在的戰斗模式,失去理性的能力,想要通過催毀一切不合心意的事情來維護自己內在的脆弱。
實現心理分化,是每個人心靈成長的重要課題,很多沖突的形成始于未分化的心理狀態,情緒成為主導,導致無法實施出具有現實性和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在保持情感聯結的同時完成心理分化,設置情感緩沖區,發展辯證性的認知,建立"謹慎而不失真誠"的中間地帶,進行認知重構,將心機轉化為智慧,把防備心轉化為洞察力,并不斷從小型社交實踐中積累成功經驗,或將有助于逐漸走出被不當的依戀關系所束縛住的心理困境。
——劉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