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嫂
原創首發:Kris在路上(ID:krisgtd)
Kris個人微信:kris191605
大家好,我是K嫂。
前兩天發了一篇關于孩子使用手機的文章《》,里面有我擬定的一份手機使用協議。
好多小伙伴想要電子版,沒問題哈,大家務必看到文章末尾,我留了我的微信,大家可以掃碼領取哈。
下面開始今天的文章。
前兩天我不是分享了我們的暑假計劃嘛,里面有一條是,早晨6點半,全家出動去跑步。
我當時想象中的畫面是,我們相互鼓勵、腳步輕快、揮汗如雨,跑完回家洗個澡、吃頓早餐,寫會作業,多么完美的一天。
但很快,現實就打了我的臉。
跑步第三天,我們的計劃就卡殼了。
孩子們還是照常起床,穿好鞋、背上水壺,一起出門,但出了門之后,我發現他們根本沒在認真跑步。
孩子們邊跑邊說笑,我還聽見他們商量一會兒去買冰棍,看起來更像是來“晨游”的。
我一看那個畫面,心里“蹭”地冒起了火:“不是說好了早上跑步的嗎?不是定了計劃嗎?”
我開始催促他們:“快跑啊,別磨蹭了。”
語氣越來越急,臉色也不好看。他們大概也感受到了我的不爽,一邊小跑一邊敷衍著回應:“好啦好啦,我們跑了……”
那一刻,我們彼此都沒有什么好脾氣。
我不是不講理,我只是沒調好“心理預期”
事后回想,我并不是單純地“生氣”,而是一種混合著失望和挫敗感的復雜情緒。
其實,真正讓我崩潰的,不是孩子的狀態,而是自己的預期落空。
我不是不理解孩子貪玩,但我會忍不住想:我們前幾天不是還一起制定了暑假計劃嗎?不是說好了每天早上鍛煉嗎?我每天早晨也準時起床陪同啊,可他們怎么完全不在乎這件事。
后來我意識到,情緒的根源,并不在于他們跑沒跑,而在于我給這個暑假給孩子設定了一個過高的期待值。
每一個失控的大人背后,都藏著一個“我原以為會更好”。
我以為“第一天愿意跑”就意味著“每天都會認真堅持”,我把“起床出門”當成最低標準,把“認真跑完30分鐘”當成理所當然,仿佛計劃一旦制定,我們就必須執行。
但孩子不是機器人,他們是有情緒、有狀態、有反復、有自己節奏的人。
你有沒有經歷過類似的“落差時刻”?
一個朋友跟我講過她兒子練字的故事。
三年級的小男孩,突然說自己想學毛筆字。她特別高興,立馬買了毛筆、墨汁、宣紙,還特意騰出一塊“書法角”。
第一天練得很好,第二天稍微拖拉,到了第三天,孩子開始說“我不想寫了”。
她一下子火了:“你不是說你喜歡的嗎?你不是說你想學的嗎?現在又不想了?”
結果可想而知:練字沒練成,親子關系也陷入對抗。
她后來特別委屈地說:“我不是逼他,是他自己說想練的呀!”
但我們大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我們也常常說“我要開始早起”“我要減肥”“我要學英語”……結果堅持兩天就放棄了。
孩子沒變,是我們用期待的放大鏡,拉高了成長的節奏。
他們并不是不誠實,只是跟我們一樣,在愿望和行動之間反復試探。
家長最需要練的,不是控制孩子,而是管理期待
我現在特別相信一句話:
“高質量的陪伴,不是你制定規則,而是你愿意蹲下來和孩子一起試錯。”
所以在那次“跑步沖突”之后,我做了兩個調整。
第一,我調整了自己的心態。
孩子能早起,就已經值得鼓勵。
一個孩子清晨六點半起床、不賴床、穿好鞋子、背著水壺愿意出門,這在他們的節奏里,已經是非常大的進步了。
我開始對他們說:“你今天起得真快”。
我也不再把“跑了幾圈”當成唯一標準,而是把“一起出門、共同開始一天”當作更重要的收獲。
第二,我試著把“跑步”從任務清單,變成一件我們一起享受的生活小事。
我們開始討論路線,有時繞一條不同的小路,有時跑完去買個豆漿、吃個包子,孩子們反而更愿意配合,也不再“敷衍式應付”。
我發現,孩子對“完成計劃”興趣一般,但對“參與過程”卻非常在意。
計劃只是我們大人追求的“控制感”,而他們更想要的是“我在其中、有意思、被認可”。
那么,作為家長,我們到底該怎么管理自己的期待?
不是說不能有期待,而是要學會“期待得剛剛好”。
以下幾點,是我正在練習的方法,也分享給大家:
1. 把“高期待”拆解成“小期待”
別用“堅持一個月”來設限,不如先說“堅持三天就很棒”。
孩子做到,就給予正向反饋,而不是立刻提高要求,期待變小了,信心反而長大了。
2. 多看進步,少盯問題
你盯著“沒完成”,孩子也只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但你盯著“今天寫了一頁、比昨天快了十分鐘”,孩子會覺得“我其實可以的”。
你看哪里的光,孩子就會往哪里長。
3. 給期待加一個“允許失敗”的彈性
在心里給計劃留一條“容錯通道”:如果今天沒做到,我會怎么回應?這會幫你避免“只要沒完成就崩潰”的狀態。
成熟的期待,是有彈性的。
4. 拿掉“別人家的孩子”這把尺
別人的進度不是你的節奏,別人的方法不是你的答案。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適合”比“領先”更重要。
5. 把“控制成果”換成“穩定情緒”
你無法控制孩子每天的狀態,但你可以決定自己如何回應。當家長情緒穩定,孩子才會感到安全,也才更愿意往前走。
家庭教育里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教會孩子堅持,而是我們先學會釋然。
孩子不是機器,而是邊走邊看、邊試邊學的實實在在的人。
我們也不是完美家長,更不是行為設計師,我們只是陪他們在不斷試錯、不斷走形的過程中,慢慢活出一點節奏感。
愿我們對孩子,能少一點自責,少一點崩潰,多一點陪跑的耐心,多一點看見的眼睛。
我是K嫂,我想,成長不是完成計劃的能力,而是計劃打折后,還愿意繼續走的勇氣。
如果大家覺得有啟發,歡迎點贊和轉發呀,感謝!
一個小福利:
前兩天發了一篇關于孩子使用手機的文章《》,里面有我擬定的一份手機使用協議。
好多小伙伴想要電子版,沒問題哈,大家掃碼加我微信,回復“手機”,我把這份孩子使用手機協議的電子版發給大家。
預計來領取的人數比較多,大家耐心等待哈,都是手動回復,會比較慢,不過都會回復到的,感謝大家理解哈。
往期熱門文章:
作者介紹:
K嫂,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家有倆娃,一邊感性一邊理性,能擼鐵能養花,還能出方案講邏輯,哈哈哈。
我是K叔,中央財經大學博士(創業休學),世界500強央企7年,辭職創業6年,百萬粉絲個人成長知識博主,一行DoMore創始人,OKR目標管理專家,豆瓣8.0《引爆自律力》作者。
Kris進化圈社群已有11000+人加入,帶領會員從讀書、日課、運動三個維度進行提升;108自律行動營、寫作變現營、教練特訓營等高階訓練營學員突破40000人。
目前在更新的平臺有:
#視頻號:Kris進化筆記
#視頻號:K叔K嫂夫妻創業日常
#公眾號:Kris在路上
#公眾號:Kris進化筆記
關注我的,不是粉絲,而是朋友!
原創不易,感謝關注
點一個免費的贊再走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