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上午,大型鎮江歷史文獻叢書“鎮江文庫”新書發布會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0余位專家學者就“鎮江文庫”的學術意義和文化內涵作了深入研討。據悉,“鎮江文庫”是鎮江建城以來最大規模的地方歷史文獻叢書。
當天,來自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的40余位從事古籍出版、圖書文博、史志檔案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共同見證大型鎮江歷史文獻叢書“鎮江文庫”的正式出版。鎮江市副市長武鳴參加活動并致辭,他說,鎮江是一座有著3000多年建制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編纂“鎮江文庫”是對鎮江歷史文脈最深情的致敬,彰顯了當代鎮江人的歷史擔當,揭開了文化賡續傳承的新篇章。
鎮江市文廣旅局局長陸艷華介紹了“鎮江文庫”的編纂情況。據介紹,“鎮江文庫”是鎮江建城三千年來最大規模的文獻整理工程,于2016年啟動,2019年完成方志編的出版,2021年完成史料編的出版,2024年完成了學術編和文學編的出版,歷時八年,殊為不易。全書規模龐大,文獻眾多,全面勾勒出鎮江的文化脈絡。許多藏在深閨的珍稀文獻被收入文庫,開掘了一座城市富可敵國的學術寶藏。
“鎮江文庫”的出版,標志著鎮江古籍保護工作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展。
活動上,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魏崇、南京圖書館館長陳軍、鳳凰出版社原社長姜小青、南京師范大學研究員江慶柏等十余位專家進行了學術研討,他們從地方文化典籍、古籍出版、圖書館服務等各個方面論證了“鎮江文庫”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認為該書規模龐大、資料豐富、體例嚴謹,全面展示鎮江文脈,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堪稱“鎮江人自己的《四庫全書》”。
為了促進城市間、行業間的文化交流,會議主辦方向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版本館、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江蘇省地志辦,省內十二個地市的公共圖書館,鎮江本地的文博、史志、檔案等機構和駐鎮高校,共30余家機構捐贈了“鎮江文庫”。
據悉,“鎮江文庫”是鎮江建城以來最大規模的地方歷史文獻叢書。2016年,鎮江市委、市政府決定將鎮江歷史上重要的文化典籍,匯編成一部體系完整、規模龐大的叢書,以全面呈現鎮江建城3000余年來的發展軌跡。叢書定名“鎮江文庫”,體量為100冊,分為方志、史料、學術、文學四編。共收錄590余種歷史文化典籍,作者上起東漢經學大師包咸,下訖現代國學大師柳詒徵等。它以書的形式反映了鎮江文化特色。其中方志編山水志多達9冊35種,金山、焦山、北固山、茅山都有三種以上的志書,彰顯了鎮江“城市山林”的特點。史料編收錄軍事類書籍30余種,反映了鎮江“金戈鐵馬”的城市品格。此外如六朝文化之繁榮、水上漕運之發達、民國省會之新變,以及鎮江學者從事經史、甲骨、科技方面的研究,在詩詞、書法、繪畫等方面的創造,都得到了全面反映。
全書共收錄了大量海內外罕見的珍貴刻本和稿抄本,其中明代的《萬歷重修鎮江府志》《正德丹徒縣志》《隆慶丹陽縣志》等,鎮江當地早已失傳,這次全部得以影印出版;反映清末鎮江社會生活的《三愿堂日記》《姚錫光日記》等書只有稿本存世,此次是第一次正式面向大眾。
通訊員 彭義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曹德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