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振
來源 | 財經(jīng)八卦(ID:caijingbagua)
引言:“羽絨服刺客”大家聽說過嗎?冬天動輒兩三千的羽絨服,讓人又冷又破產(chǎn)。
但就在“好看的買不起,買得起的太土”的吐槽聲中,老國貨鴨鴨殺出重圍,從瀕臨被遺忘,到四年做出200億GMV,硬是把自己打成了羽絨服界的頂流。
這個老國貨
一開始挺牛的
說起鴨鴨羽絨服,很多年輕人第一印象就是“老土”,爸媽輩才穿的那種,但要是把時間線再往回倒個四五十年,鴨鴨那時候可真是牛得不行。
鴨鴨這個牌子,是在1972年創(chuàng)立的。
那時候,咱們國家啥都缺,別說羽絨服了,就是一件棉衣,能保暖就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可鴨鴨居然能做羽絨服!
而且還不光是給自己國家的人穿,1989年,鴨鴨羽絨服更是作為國禮贈送給前來訪華的前蘇聯(lián)書記戈爾巴喬夫夫婦,能被當國禮的,能差得了嗎?
在那個啥都稀缺的年代,能穿上鴨鴨羽絨服,真的是很有面子的事。
很多人都把它當成一種身份象征,特別是冬天能穿著一件鴨鴨在街上走,那回頭率不要太高,當時鴨鴨羽絨服可以說是一線品牌的羽絨服了,一天能賣出10萬件羽絨服,巔峰時拿下全國羽絨服市場三分之一的份額。
全國開了5000多家店,光北京王府井就有7個銷售點,不光國內火,鴨鴨還賣到60多個國家,1980年外銷產(chǎn)值就超過了5000萬元。
更厲害的是,鴨鴨早早就開始搞品牌建設了,不光在國內賣,還出口到國外,還搞直營店。
在當時,大多數(shù)中國品牌連廣告是啥都不知道呢,鴨鴨已經(jīng)知道要怎么讓更多人認識自己了,可以說,那時候的鴨鴨,是羽絨服界妥妥的“扛把子”,是真正的“國貨之光”。
隨著時代變化
鴨鴨經(jīng)歷了一段沉寂期
不過,世上哪有不變的事情?時代在變,人的審美在變,需求也在變。到了九十年代,國外的羽絨服大牌一個個涌進來,什么耐克啊、阿迪達斯啊、北面啊,一下子就把國人的眼光給拉高了。
以前的人買衣服,講究的是實用,能擋風、能保暖就行,可九十年代以后,人們開始追求時尚了,不光要暖,還要好看、要有范兒,穿出去得有面兒。
再加上那時候國產(chǎn)的新品牌也越來越多,款式更新得飛快,顏色花樣也多,相比之下,鴨鴨的款式顯得老氣橫秋,不夠時髦。
很多年輕人一看到鴨鴨,就覺得是爸媽穿的牌子,所以根本看不上。
最要命的是,后來互聯(lián)網(wǎng)、電商崛起,大家都開始在網(wǎng)上買東西了,新品牌一個個冒出來,營銷做得風生水起,鴨鴨就慢慢被擠到角落了,門店數(shù)量一度縮水到只剩1000多家,連續(xù)幾年虧損,市場占有率最少時跌到不到5%。
到后來,鴨鴨基本上只在一些縣城、三四線城市還能看到影子了。
在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里,提起羽絨服,誰還記得鴨鴨?要不是這幾年它強勢翻身,可能很多00后都不知道,咱們曾經(jīng)還有這么一個牛氣的牌子呢。
官宣頂流王一博當代言人
大概從2020年開始吧,鴨鴨像是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整個人的氣質都不一樣了,畫風可以說是來了個大轉彎。
最讓人震驚的是,他居然請了王一博做代言人,要知道,王一博可是頂流明星啊,粉絲多得跟打仗似的,影響力那叫一個大,平時上熱搜跟玩一樣。
一個在大家印象中土里土氣的老國貨,忽然和年輕人最愛的偶像綁到一起了,這個沖擊力有多大?
而且王一博一出場,效果立馬顯現(xiàn)出來了,很多粉絲本來對羽絨服沒啥興趣的,看到“偶像同款”三個字,哪還管啥款式款型,直接剁手下單,鴨鴨的銷量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刷刷地往上漲,連品牌自己估計都沒料到能這么火。
不過鴨鴨也不是一錘子買賣,它腦子轉得挺快,沒指望只靠王一博一個人撐門面。很聰明地搞了個“1+N”的代言組合,啥意思呢?就是除了王一博,還找了其他各個年齡段的代表人物代言。
00后喜歡活力的,90后講究個性,80后追求品質,鴨鴨都給安排上了,每個年齡層都有自己的代言人,這樣一來,不管你是剛上大學的,還是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的,甚至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都能在鴨鴨的廣告里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親切感。
可以說,這波代言布局,簡直是精準打擊,誰也逃不過鴨鴨的“溫柔陷阱”。
在營銷這方面上,鴨鴨也不再是那個默默無聞擺在貨架上等人來挑的“老實孩子”了,簡直就跟“卷王”一樣,自己跳到臺前喊麥了。
在雪山上直播賣羽絨服,大冬天,冰天雪地,主播穿著鴨鴨在雪地里又蹦又跳,鏡頭一拉近,臉都凍紅了,觀眾一看:哎呀,這衣服抗凍啊,得,買了!
還有就是反季節(jié)促銷,夏天三伏天熱得要死,別的品牌都在賣防曬衣短袖,鴨鴨偏不,人家拿羽絨服出來賣,你一邊擦汗一邊刷手機,突然刷到個羽絨服廣告,是不是本能地想點進去說兩句?
但說歸說,好多人忍不住就多看了幾眼,還是記住了鴨鴨。
雖然有人吐槽它不倫不類,說“一個賣羽絨服的,湊啥熱鬧”,但說到底,人家目的就是讓更多人知道自己,你瞧不上也好,笑也罷,只要討論度上來了,就贏了。
最后的結果是,鴨鴨真火了,順利的刷了一波存在感,走到了更多年輕人面前。
重回大眾視野
越來越多人愿意為其買單
現(xiàn)在動不動幾千塊的羽絨服太多了,比如加拿大鵝,一件下來五六千,咬咬牙買了,還得天天小心翼翼,生怕刮破弄臟,穿得像供祖宗一樣。
鴨鴨就不一樣了,基本上二三百塊就能買到,好一點的五六百塊,已經(jīng)算是頂配了,關鍵是,穿出去一點不寒磣,暖和又有型,弄臟了也沒那么心疼,實在是太適合咱們普通老百姓了。
現(xiàn)在很多大牌表面風光,其實用料縮水得厲害,充絨量也沒其自夸的那么高,保暖效果自然也打了折扣。
鴨鴨這兩年反而敢拍胸脯保證:真材實料,絨子填得足足的,穿著既輕便又暖和,特別是北方冬天零下十幾度的時候,鴨鴨的羽絨服真是抗凍利器,老人孩子穿著都放心,不用擔心受涼。
以前鴨鴨確實款式土,顏色也單一,不是黑就是灰,一眼望過去沒啥生氣。
但現(xiàn)在的鴨鴨,把款式做得多了去了,輕薄的、加厚的、短款、長款,休閑的、通勤的,啥款式都有,顏色也豐富,有亮色、有低調色,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都能挑到喜歡的款。
以前爸媽穿,孩子笑話;現(xiàn)在爸媽穿,孩子自己都想借來穿,鴨鴨這變化,真是叫人刮目相看。
說到底,咱老百姓買衣服,看的就倆字:實用。
一是暖和,二是便宜。啥米蘭走秀、極地探險功能,聽著熱鬧,但跟咱日常生活真沒多大關系,誰也不是天天去北極探險,能擋風、能抗凍、能過冬就行。
而鴨鴨正好抓住了這點,價格便宜,兩三百就能買件好羽絨服,質量又扎實,穿著放心。冬天上班、接孩子、買菜、串門,都不怕冷,穿著也有面兒。
不過,鴨鴨火了之后,一系列問題也隨之接踵而來。
一個是渠道太雜,網(wǎng)上直播間、旗艦店、淘寶店,價格參差不齊,同一件衣服,有時候差價能到一兩百,搞得消費者一頭霧水,不知道去哪買才靠譜。
再一個,推新品太猛。一年上千款新品,聽著熱鬧,可品控很難保障,有的衣服質量很好,有的就一般般,容易出現(xiàn)跑絨、掉毛的問題。
所以啊,鴨鴨接下來要是真想走得更遠,還得在“渠道統(tǒng)一”“品質把控”上多下功夫,別光顧著出新,把基本功丟了。
鴨鴨的逆襲,說實話屬實有點出人意料。它既不像傳統(tǒng)大牌那么高冷,也不是純靠玩梗走紅的“網(wǎng)紅品牌”。
它就像那個原本默默無聞、突然開始發(fā)力的同學,一開始大家只是驚訝,等它真的考到第一名時,才發(fā)現(xiàn):“哎,這家伙原來一直在憋大招。”
現(xiàn)在的鴨鴨,不再是爸媽衣柜里的“實用派”,而是一步步把自己打造成年輕人愿意穿、愿意曬、甚至愿意安利的“國貨新頂流”。它身上有故事,有溫度,還有點野心。
所以你有穿過鴨鴨嗎?或者你爸媽當年買過?你會愿意給這個“翻紅老國貨”一次機會嗎?留言區(qū)咱們可以聊聊,說不定你也會像我一樣,被這只“鴨子”驚艷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