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真的是到了六十歲,回頭一看,才發(fā)現(xiàn)自己走過了怎樣的一段路。
尤其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們的童年少年期,正是社會動蕩、生活拮據(jù)的時期。
長大以后,又趕上各種大潮涌動,一波一波地被推著往前走。
到了六十歲才明白,原來自己不是特殊,而是那一代人,大多有著共同的家庭特征。
仔細一想,真是讓人又心酸又釋懷。
01
物質(zhì)匱乏,節(jié)儉成性。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普遍有一個標簽:節(jié)儉得像把算盤,叮叮當當?shù)卮蛄艘惠呑印?/p>
小時候,家里能吃上白米飯是奢侈的。
新衣服是過年才能盼來的,還是哥哥姐姐穿過的,改小了再傳給弟弟妹妹。
有個鄰居大叔,六十歲了,工資退休金都不低,但至今舍不得換一部新手機。
用的還是十年前的老年機,摔了幾次,用膠帶纏著繼續(xù)用。
他說:“能打電話就行,花那冤枉錢干啥?”
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就是一分錢掰成兩半花。
不管后來賺了多少錢,節(jié)儉早就刻進了骨子里。
就算住上了大房子,出門旅游,也是自己帶方便面,一瓶礦泉水能喝三天。
這種節(jié)儉,看著小氣,實則是那一代人艱難歲月里,留下來的深刻烙印。
改不了,也不想改。
02
對子女要求極高,但情感表達很差。
六十年代的人,吃過太多生活的苦,所以對子女寄托了極大的希望。
盼著孩子成龍成鳳,盼著他們走自己沒走過的路,過自己沒過上的好日子。
于是,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把最好的都給孩子。
但偏偏,這一代人不懂得怎么表達愛。
我樓上的阿姨,年輕時是個小學(xué)老師,對兩個孩子要求極其嚴格。
考了98分還要責備為什么不是100分,孩子不敢撒嬌,不敢哭鬧,一直活得小心翼翼。
到了老了,才開始后悔:自己辛辛苦苦是為了孩子好,可孩子卻離自己越來越遠。
打電話也少,見面也是禮貌寒暄,生疏得像鄰居。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習慣用嘮叨、批評代替關(guān)心,用要求、控制代替理解、尊重。
等他們醒悟過來,才發(fā)現(xiàn),親子之間已經(jīng)筑起了一道無形的墻。
這種代溝,深得讓人心酸。
03
習慣隱忍,不善求助。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普遍有一個特點:再苦再難,都咬牙自己扛著。
受了委屈?自己吞下。遇到不公?自己忍著。生病了?能撐就撐,實在不行才去醫(yī)院。
我認識一個叔叔,60歲的時候確診了胃癌晚期。
他平時胃痛胃脹,家人勸他去檢查,他總說小毛病,忍忍就過去了。
結(jié)果一拖再拖,拖成了大病,錯過了最佳治療期。
問他后悔不?他只淡淡地說:“哪有那么多時間矯情?年輕時候都習慣了,能扛一天是一天。”
六十年代的人,太習慣隱忍了。
他們以為忍過去就是勝利,卻不知道,真正的強大,不是死扛,而是懂得在適當?shù)臅r候求助,懂得對自己好一點。
遺憾的是,他們大多明白得太晚了。
讓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里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