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樓市被一條新聞刷屏:
浦東外高橋的新房陽明花園,竟然新房0認購。
實話說,看到這個消息一瞬間雖然略有吃驚——
這項目品質不算差,石材外立面,又在地鐵口,外環內賣6.2的價格也不算特別離譜的貴,按理來說不該賣的如此差。
不過想到項目所處的板塊,就有覺得十分合理。
項目所處的外高橋板塊,真正可以稱得上過去十年浦東沒落最嚴重的地方。
從發展的眼光來看:
未來這個小板塊的樓市行情,恐怕還要繼續走下坡路。
其實陽明花園這個項目不好賣的原因很多維。
從項目自身來說:
產品上,陽明花園是十年前的設計理念,戶型比較過時。
項目周邊的城市界面比較差,有點城鄉結合部的味道。
此外,項目的宣傳推廣的宣發做的也不算多。
突然取證拿出來賣,肯定是不會有太多人去買。
不過這些其實都只是表層原因,或者說是不關鍵的原因。
我們常說浦東的購買力強大,浦東的購房者年輕、高收入、高學歷:
市場上這些新盤,浦東的購房者甚至比廣告商們都了解。
如果你值得買,即便你一條廣告不發,也有一堆人去上趕著買。
一個項目在市場上賣不動,核心問題肯定是出在了客群關注度和價格認可度上:
客群關注度:你這個區域有多少客群基數,有多少人關注者你這個區域的房子準備下手。
價格認可度:你多少單價、多少總價,購買力愿意選擇你。
二者之間前者決定著后者。
如果是你區域有潛力,大家對你預期高,那么即便價格貴一點大家也能接受。
舉個例子,如果陽明花園不是在這個位置,同產品條件、價格條件搬到御橋,即便產品設計上有些問題,也會被張江購買力買爆。
陽明花園這個目賣不動的核心原因,原因很簡單,就是價格太貴了。
倒退到客群關注度上,就是板塊不行了,購買力萎縮了,價格大家不認了。
陽明花園本次入市的價格是6.2萬每平毛坯入市,從全浦東的視角看的確是不貴。
畢竟從畢竟外環外周浦東那些沒地鐵的新房都要賣到6萬,周圍都是農田的橫沔都要賣到6.5-7萬。
但是從項目自身來看,的確是貴得有些離譜。
從項目自身來看,同屬于二期的二手房,如今的二手房成交價只有5.8萬每平,人家還是已經裝修好可以立刻入住的房子。
你這個毛坯6.2萬的價格,來來回回貴了了4000裸房+3000裝修,得有七八千的價格。
當然前面也說過,價格貴,只要是購買力足夠多這房子也不愁賣。
不過既然二手房都賣不上價格,基本也談不上什么購買力充裕了。
項目滯銷,最本質的問題還是項目所處的外高橋板塊沒落了,購買力在流失,板塊的房子才不好賣了。
在2009年浦東南匯之前,浦東一直是北強南弱的格局。
一方面老浦東整體的版圖就是在如今浦東的北部區域,周康地區原來都屬于南匯區。
左圖為 1991 年浦東新區總體規劃圖、右圖為 2000 年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心城土地使用規劃
當時城市開發的重心、產業發展的重心肯定都是向北向東而不是向南。
從發展產業的角度看,當時外高橋和金橋的崛起是遠遠順利于張江的。
外高橋這個地方,最大的優勢就是地理優勢,直接可以靠水吃水,發展港口和貿易。
金橋在當時也主要以制造業為主,生產白色家電銷往世界,二者配合得當,相得益彰。
相比之下,當年主打高科技的張江高科還是小小園區,在高科技企業比較少的年代早期發展艱難(因為早期哪有高科技產業),直到羅氏制藥落地才開始正式起步。
區域發展的好,跟著誕生的有錢人就多,大家第一意愿都是在附近置業。
城市發展的規律就是如此,當一片區域成熟之后,自然而然要在附近誕生一片屬于有錢人居住的地方。
但是外高橋和金橋作為產業區,核心區以廠房和老社區為主,都沒啥太好的房子。
尤其是外高橋,核心區的大部分房子都是當年為了港口建設的工人新村,夾雜著一些動遷房,居住條件實在是比較一般。
外高橋地處江邊,新開發的房子肯定沒法向江邊港口靠攏,自然是向南開發,想要開發新的改善住房肯定只能向南走。
而外高橋和金橋之間恰好夾著這么一整片空地,一部分屬于高行鎮,一部分屬于高橋自己。
屬于高行的部分,就變成了后來的森蘭國際社區。
屬于高橋的部分,高橋自己也開發了尼德蘭系列一整片改善社區(上圖的高南部分也屬于外高橋板塊)。
這兩片區域,其實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對于之前由金橋和外高橋誕生的富人的“收割”。
這個規劃其實也很合理,畢竟積壓的購買力不少甚至買到了江對岸的新江灣城,還不如在浦東也搞一個同樣定位的國際社區。
私信免費獲取更多區域分析
但是風水輪論轉,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輝煌。
合并南匯區之后,浦東一下子獲得了大量的空地,規劃思路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009年之前,浦東的開發思路其實已經變成了存量更新,向東拓展。
浦東開始開發森蘭,開始開發市區的邊邊角角,開始向東開發唐鎮曹路。
經過幾年的規劃調整,2015年之后,浦東的開發思路直接轉變為增量為主開發邏輯:
城市發展上,優先開發空地,而非進行存量更新。
城市向南開發周康,開發御橋,開發三林,三林南,開發臨港。
產業上,自然也是跟著城市發展的方向走。
在舊區域做更新的難度很大,因此新的產業也是優先轉向新區域。
而這個階段,就輪到主打高科技的張江登上舞臺,上海終于迎來了以高科技為主要產業增量的新時代。
對比之下,以工業、制造業為主的金橋和外高橋在這個階段開始逐漸沒落:
金橋正在轉型成智能制造,本質上接近于張江的下游板塊,地位上變相下降了一檔。
外高橋的困難就比較大了。
洋山深水港開發成功后直接讓外高橋港口的地位大幅下降,淪為小港。
外高橋除了外貿行業之外的工業、制造業企業的增量也十分有限了。
某種程度上可以輸,浦東北部整體沒落了。
本身地理上,北面挨著江和海,就沒有空間。
如今有南部增量可以開發的時候,可以說北部成熟區的城市更新進度都是緩慢的。
近些年張江核心區的配套升級是眾所周知的,邊上的板塊為了匹配張江的發展,都在建設高品質的商品房社區。
但是你看金橋的城市開發力度,和張江的升級速度是有一定差距的。
而外高橋板塊,近些年城市發展可以說是十分緩慢了。
高橋鎮上的城中村,都有種讓我穿越回80年代的錯覺了。
很難想象這是上海的外環內。
整個外高橋板塊,的確是連一個像樣的商場都沒有,我調研的時候找了很長時間的衛生間。
板塊的升級力度有限,產業帶來的購買力增量有限,直接帶來的結果就是購買力的萎縮:
產業帶來新增購買力微乎其微,存量原有的購買力也開始逃離。
不在外高橋上班的人肯定不會買這里;
即便是在外高橋工作,大家買房的共識也是向南買,向市區買。
尤其是預算比價高的中產們,更加不會選擇在配套一般、環境一般的外高橋板塊置業。
雖然尼德蘭系列,陽明花園、這些小區品質不算差。
但是主流購買力對于外高橋板塊的共識已經達成,對其全面拋棄。
這樣的地方,房子自然是越來越沒人買,價格自然也起不來。
像陽明花園上市的房子里,很多都是160平以上的大面積產品,總價超千萬。
這本質上也是一種錯配了:
主流的中產客戶誰會花一千萬買在這個位置?
高南區域的寶華紫薇花園還能稍微蹭一下森蘭的流量,北面的這些小區恐怕就比較難了,二手房流通性未來都有問題。
結語
我們一直說過一個道理:環線位置從來不是價值的等高線:
大家都是中環,前灘三湘能賣20萬,不代表桃浦也能值20萬,實際情況是賣9萬都費勁。
雖然現在上海開始做大中城,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可能中環、中外環的價值曲線會拉的均勻一些——
但是那大概率是20年之后的事情了。
尤其在浦東,市區內中環還有很多地方沒有開發好,中環還有很多地方有產業空白。
等到城市更新的腳步輪到外高橋板塊,產業升級的動力回到外高橋板塊,恐怕還是更久之后的事情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