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密切關注全球創新動態,但不常更新,請點擊“星標”賽格大道,方便及時收到文章
賽格特約作者 陳白
從國會山騷亂到特朗普第二任期開始的一系列“違約”做法,美國國家軟實力出現重大轉折。另一方面,DeepSeek崛起引發中美AI競爭格局重塑 ,則增強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分量。更有人說,近期印巴沖突打出了中國軍工產業的“DeepSeek時刻”。從這個角度來說,戰場上的大國重器組成了硬實力,那么科技企業的應用創新能力,則成為新的軟實力內涵。
約瑟夫·乃與軟實力
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約瑟夫·奈近日去世了。近40年前,正值蘇東劇變前夜,約瑟夫·奈提出了影響深遠的“軟實力”概念。而今天,全球秩序正在新的變化關口。
約瑟夫·奈和他的著作《軟實力》
約瑟夫·奈在80年代末提出“軟實力”概念,指的是一個國家不訴諸威逼和利誘手段,便能對他國產生影響力和感召力。
時間來到2025年,冷戰和熱戰同時正在發生,對立撕裂重新成為全球主流情緒。約瑟夫·奈在Project Syndicate最后的這幾篇絕筆式專欄里系統性地討論了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未來。其中在《世界秩序的未來》一文中,他寫道:
“1945年、1991年、2008年都曾是世界歷史轉折時刻,代表了二戰、冷戰和國際金融危機后產生的新秩序。2025年開始,我們是不是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美國衰落周期?
由于“世界秩序”是一個程度問題,我們可能要到 2029 年才能知道。但必須看到,當前世界秩序強弱嬗變的一個重要動因是技術革新正在改變軍事經濟實力分布。”
他的預言并沒有錯。就在美東當地時間周四,包括OpenAI創始人Sam Altman在內的美國AI行業高管共同赴美國國會山作證詞,解釋中美AI差距到底有多大。
顯然,約瑟夫·奈已經無法等到2029年,留下我們面對轉折時刻的到來。但就像他在1991年前提出“軟實力”概念,在駕鶴西去前,他強調了技術革新影響世界秩序的重要性。或許,我們可以從中獲取穿越不確定性風暴的真經。
技術能力決定國家形象
最近,中國人民大學全球民意調查中心發布了《2025年全球民眾數字科技認知報告》,這份報告基本上呼應了約瑟夫奈的“技術革命如何影響世界秩序”的提問。
《2025年全球民眾數字科技認知報告》
(圖源:中國人民大學全球民意調查中心)
該報告顯示,86%的全球受訪者認為中國在數字技術領域具有先進性。南方國家中,這一數據結果更是高達92.2%。即便是發達國家,受訪者也有75.2%對中國技術的先進性表示認可。從Chatbot Arena、SuperCLUE等權威評測榜單看,來自中國的DeepSeek、騰訊混元、阿里千問等名列前茅。
海外權威大模型競技場 Chatbot Arena最新排名
而就在Sam Altman等人所在的國會山聽證會上,中國AI企業的科技能力到底與硅谷差距有多大,事實上也是內置的關鍵議題。
也就是說,無論中美都已經意識到,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競爭已經不僅僅是商業競爭,而是與地緣博弈息息相關的關鍵變量。
而由此而產生的科技認知,某種程度上正在成為地緣話語權的影響因子之一。更直接點說,一個國家AI企業的技術能力,已演變為國家形象工程的核心構件。
其實自從DeepSeek以開源模式打破算力壟斷以來,在硅谷就已經有聲音認為,中國市場正在繼承開源開放的軟件傳統,相反,硅谷的OpenAI們卻正變得日益封閉。
硅谷的聲音并非毫無根據。近二十年來,如果我們要總結中國互聯網科技公司的增長秘籍的話,開放和平權是其中最核心的精神之一。面對超大規模市場,將技術平權理念注入產品,幾乎是中國所有互聯網科技公司的商業和產品邏輯所在。
這種技術哲學的分野在產業鏈布局中體現得更為深刻。
美國試圖通過芯片管制和實體清單構建技術壁壘,中國則以全產業鏈能力開辟差異化賽道。DeepSeek-R1模型以3%的成本實現OpenAI同等性能,這不僅是工程創新的勝利,也創造出“高性價比技術普惠”的敘事范式。當華為昇騰芯片在非洲數據中心部署,騰訊元寶APP在農村群體中普及時,技術落地場景的差異化選擇,某種程度上也在重構全球對技術進步的價值判斷。
這不再是單純的技術代差追趕,而是發展模式合法性的比拼。
重估中美兩國的軟實力
約瑟夫·奈在其《注定領導世界》著作中最初提出“軟實力”。隨著冷戰結束,如何解釋美國何以能夠戰勝蘇聯?“軟實力”概念恰逢其時——美國不僅擁有經濟和軍事的“硬實力”,而且還擁有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軟實力優勢,因此其概念一經問世,就受到廣泛認可。
而今天,軟實力或許為我們理解未來全球格局,提供了一條硬脫鉤之外的新路徑。
在地緣政治層面,AI競爭正在改寫軟實力的作用范式。美國通過“AI曼哈頓計劃”和“星際之門”項目強化技術軍備競賽,中國無論從官方還是市場層面來看,構建全球技術合作網絡、推動技術應用創新擴散成為一致選擇。
兩種路徑的差異本質上是硬實力投射與軟實力影響的區別:前者依賴技術威懾構建聯盟,后者通過技術賦能培育發展共識。
《2025年全球民眾數字科技認知報告》
在人大的調查報告中,南方國家83.6%的受訪者均表示肯定中國數字技術對自身的正面影響。但數據背后的問題是,這種技術認知的認可從何而來?
當美國在吹噓好萊塢的電影如何傳遞美國價值觀的時候,特朗普卻聲稱要對進入美國、在外國制作的電影征收100%關稅;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全球觀眾并非只有美國文化可供消費,他們也能在騰訊WeTV、芒果TV、愛奇藝等中國流媒體平臺的國際版應用上,觀看中國的影視作品,從而去了解多元中國的歷史和現在。
當西方不少國家還在從現金和信用卡支付向NFC無觸碰模式緩步過渡時,在微信、支付寶的大力推動下,中國國內移動支付滲透率已高達90%。騰訊、阿里還在將先進移動支付方式和體驗向全球商戶和更多場景拓展。無論是國人出游還是境外人士來華,隨手可付的便利,已成為全球認可中國數字技術的一扇窗口。
老外在社交平臺展示中國移動支付
當華為的通訊基站在印尼偏遠小島為鄉村家庭帶去無線網絡時,當騰訊會議連接起白電巨頭美的近20萬中國和國際員工以及200多家子公司,實現跨國協作和溝通時,這些數字技術解決方案在點滴之間,潛移默化地向全球展示出中國發展優先、技術普惠的治理理念。
這種通過應用創新改變生活的技術賦能所帶來的軟實力,已經被證明更加具有說服力。因為它將國家形象具象化為可感知的生活改善,而不是抽象的意識形態宣揚,或者是態度強硬的威逼利誘。
三十多年前的軟實力一定程度上成為美國推動全球化融合的一個心理動機,而今天中國的軟實力,能否成為全球化的新轉折點,答案或許就在我們對科技的認知當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