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簡稱“三項計劃”)實施以來,新疆將其作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舉措和基礎工程,往實里抓、往細里做,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
▲1月27日,滑雪愛好者在新疆絲綢之路山地度假區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 王菲攝
主要做法
突出文旅融合,推動各族群眾交流互動。堅持以增進共同性為方向,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全過程,創新實施深化價值引領、骨干培訓、講解內容完善、展陳提升、特色資源開發、試點示范等“六項行動”,將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融入旅游景區規劃,推動非遺+旅游、演藝+旅游、文博+旅游等業態融合發展,打造旅游精品路線,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據統計,2024年新疆接待游客突破3億人次,創歷史新高。旅游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一方面,游客親身體驗新疆風土人情,更直觀地感受新疆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形式和深厚內涵,促進了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賞;另一方面,游客與當地居民面對面交流互動,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建立起真切的情感聯結,為今后更好的互動交流打下基礎。
突出育苗強基,促進各族青少年交流。隨著對口援疆戰略深入實施,教育援疆援受各方積極行動,持續開展“千校手拉手—百萬新疆各族學生與內地學生手拉手”活動,全方位組織開展教學管理、干部人才培養、學生交往交流交融、家庭聯誼、夏(冬)令營活動,讓各族學生學習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長在一起。新疆與兄弟省份積極開展交流活動,通過結對建立友好城市、友好單位以及建設青少年交流基地等形式,為青少年提供了更廣泛的交流場域。比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委與山東省民宗委簽署“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合作框架協議”,組織兩地各族青少年開展主題研學營、夏(冬)令營等活動,形成進教育實踐基地和同心交流基地、進歷史文化場館等“菜單式”“套餐式”交流活動,以場景式、互動式、體驗式、沉浸式等方式,讓各族青少年深刻感受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偉大成就。
突出就業融居,推進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發揮好對口援疆機制作用,加強勞務協作,推動省際勞務協作向地、縣兩級延伸,促進各族群眾更加順暢便捷地雙向流動、就業創業。隨著新疆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對內對外開放能力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員赴新疆務工,互嵌融居,與當地各族群眾建立了廣泛聯系,增進了彼此間的情感。同時,自2003年新疆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以來,一批又一批西部計劃志愿者來到新疆,投身基礎教育、醫療衛生、鄉村振興、衛國戍邊等各領域,他們中的許多人選擇在服務期滿后留疆發展,成為建設美麗新疆的重要青春力量。新疆高度重視西部計劃工作,自治區和部分地州市相繼出臺政策文件,從就業、培訓培養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更多西部計劃志愿者留疆發展。
▲5月4日,游客在新疆吐魯番市鄯善縣吐峪溝景區欣賞民族歌舞表演。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突出體育紐帶,深化文化潤疆的體育實踐。新疆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積極舉辦各類體育活動,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平臺。例如,2024年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承辦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馬上項目,以體育為媒,加強交流合作,共同詮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主題。2024年冬季舉辦的第二屆新疆“熱雪節”、烏魯木齊絲綢之路冰雪風情節、伊犁州昭蘇縣天馬冰雪旅游季、烏倫古湖冬捕文化旅游節等,增強趣味性、擴大參與性、提高經濟性,持續發揮民族交融劑、經濟助推劑作用。
進一步做好相關工作的對策建議
推動各族人口跨區域雙向流動。推動對口援疆工作更高質量開展,鼓勵和支持新疆各族群眾到東中部地區就業創業,鼓勵和支持東中部地區各族群眾到新疆就業創業,促進各族群眾跨區域雙向流動,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爭取相關部門支持,擴大新疆普通高校、職業院校面向其他省份招生規模,提高其他省份重點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在新疆的招生比例,常態化雙向組織新疆和全國各地在校學生開展各類交流活動。爭取政策支持,擴大“三支一扶”(招募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幫扶鄉村振興等服務)和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規模,鼓勵全國各地高等院校畢業生到新疆就業創業。
做好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順應各民族人口大流動、大融居形勢,出臺有利于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的政策措施,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促進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加強流動人口流出地與流入地聯動,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等主題活動,營造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依法規范勞務中介組織,在機構資質審查、崗位信息推送、務工人員就業狀況等方面嚴格把關、考核評估,有力維護各民族流動人口合法權益。
加強文化建設。在文旅融合發展上下功夫,推動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進公共文化機構、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打造和提升具有中華文化底蘊的城市街區、小鎮、鄉村、景區。加強有關部門聯動,多角度、多區域、多形式舉辦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展覽、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游客在新疆喀什古城景區內體驗騎駱駝。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講好新時代新疆故事。充分發揮文旅部門作用,主動加強與全國各地專業機構、市場主體的合作,聯手推出“文化+”“體育+”“旅游+”等多樣態融合項目和產品,精心組織富有新疆特色的旅游產品“走出去”,提升新疆文旅知名度。圍繞新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各族群眾安居樂業等主題,創作一批高質量文化產品,在各類媒體平臺推送。做好“請進來”工作,常態化邀請全國各地模范人物、致富能人、藝術家、網絡名人等到新疆參觀交流,多渠道、多形式展現新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生態優美的真實景象。
【作者:楊帆 哈米提·阿哈甫 簡介:楊帆,新疆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哈米提·阿哈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本文系新疆社科聯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項目號2024ZJFLY19)階段性成果。】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 |牛銳 海寧
制作 |封煜靖
來源 |中國民族報
覺得有用,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