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5月12日國際護士節,我們將鏡頭對準一名普通護士,走進她的日常,記錄她的瑣碎生活和平凡夢想。
“病房里面有蚊子,我們也要去處理”
5月8日晚上6點,在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濱湖院區,記者見到丁寧時,她正在護士站接待一批又一批的病患或其家屬。
丁寧是耳鼻喉科副主任護師,這一天是她的“小夜班”,16:00—24:00。
“被魚刺卡住了。”一名女士艱難發聲,指著嗓子示意。
“我帶你去找醫生。”丁寧帶著她進入治療室。
“骨科往哪兒走?”一名男士插話。
“骨科在另一棟樓的五層,需要先去1層。”
“護士,這個門打不開了。”因為誤觸感應區導致半扇門被鎖住,一名坐輪椅的老人無法通過。
“我來。”
不知不覺中,時間已經到了晚上8點。
“護士的工作,其實是很繁瑣、很復雜的,像一個‘超人’一樣。除了專業方面的治療,還要解決病人生活方面的問題。”在忙碌的間隙丁寧說,“病房里面有蚊子,也需要我們來解決。”
打針輸液、疊被鋪床,幫助患者翻身、吸痰、更換引流袋等,這些都是護士日常的基本操作。
除此之外,護士還要會修電腦、修打印機、通下水道,“比如夜里一個管道突然漏水了,我們要能找到閥門在哪,及時去把它關掉。”丁寧調侃自己,十八般武藝都要會一點。
最難的,還是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醫生不可能一直陪在病人身邊,問題的第一發現人基本上都是護士。”丁寧說,在醫院工作,隨時會遇到一些病情危急的患者,這就需要護士具備迅速的反應和識別能力。
“可能比起其他行業,醫護工作者更有一種責任感、使命感,因為我們面對的是生命。”丁寧說。
說話間,丁寧的眼神還在不斷向四周巡望,就像一名“偵察員”。
“每天都在被質疑,每天也在被鼓勵”
對丁寧來說,專業壓力只是一重考驗。
“以前,很多病人會講‘你做護士,時間長了就會變成醫生吧?’我就會告訴他們,這是兩個不同的專業,醫生分初級、中級、高級,護士也分。”丁寧無奈地說。
“很多人會誤會,覺得護士就是一個‘服務員’,沒什么技術含量,只會給病人打個針、輸個液,或者發個藥。”聽到這樣的話,丁寧很難受。
心理上的壓力,讓她一度對這份職業產生過懷疑。
“無論做哪一份工作,掙錢當然重要,但是社會的認可也很重要,它關乎著一個人的信心。這份工作真的有意義嗎?也許每一位護士都曾有過這樣的想法。”丁寧坦言自己曾有過動搖。
一件很小的事卻讓她改變了想法。
記得很久之前,一位病人因為莫名其妙的理由和她“吵架”——這樣的事情經常會發生。現在的她已經想不起具體原因了,只能記得當時的她險些氣哭了。
“但他是病人,怎么能和他計較?”丁寧說。
讓她沒想到的是,這場“風波”結束后,同病房的另一位病人悄悄給她和同事訂了奶茶。時隔多年,她還記得那名病人對她說:“其實你們挺委屈的。”
那一瞬間,她突然覺得這點委屈也不算什么了,畢竟還是有些人能看見的——她們是被理解的。
有時候給病人輸液,對方說:“你技術真好,一點都不疼。”雖然只是一句話,也會讓她們開心很久。
每次看到病人出院回家,對她們表示感謝,她也覺得自己的工作是值得的。
這份被看見、被尊重、被理解,支撐著丁寧作為護士走過了17年。“我們在工作崗位上哪怕很辛苦很累,哪怕有10個病人不理解,但是只要有1個病人能夠認可我們,那就值得。”
有過迷茫,有過失望,想過放棄,但最終選擇了堅持——“我們每天都會被質疑,但是每天也都會收到很多的鼓勵。”丁寧說。
“孩子說,長大后要成為她這樣的人”
相較于其他護士,丁寧的特別之處也許在于她有兩身制服:一身雪白,一身深藍。
除了是一名從業17年的護士,她還是合肥市藍天救援隊從事公益宣講工作9年的志愿者。
丁寧說,她們科室很多護士都在做志愿服務工作。
5月8日,她的一天也被這兩身不同顏色的制服分割開:上午在救援隊錄制急救知識宣講課程,下午在醫院上班。5月12日不僅是國際護士節,也是全國防災減災日。“最近的宣講活動更密集了些。”她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的。
“合肥大大小小的學校幾乎都走遍了,防災減災組有40名講師,每年宣講大概400多場。”丁寧現在還是合肥市藍天救援隊防災減災組的組長,她說,無論是做護士還是做志愿者,她都有一個共同的使命:守護生命。
“累是肯定的,但如果你真的熱愛一份事業的話,你不會覺得它影響了你的時間。”丁寧說,加入救援隊后她從隊友的身上學到了很多志愿者精神。“他們都能為陌生人拼命,我對待我的病人不應該更耐心一點嗎?”
原本學習的醫學知識只能用于自己的病人,加入救援隊后,她讓更多人學到了防災減災知識,甚至教會更多人如何去救別人。
不知不覺中,她也成為了很多孩子心目中的“藍色英雄”。每次宣講結束后,孩子們會把她和其他志愿者圍住,找她要簽名,送給她一些自制小禮物,孩子們說:長大后也要成為她這樣的人。
“可能在一個小小的孩子的心靈種下一顆善良的種子,未來他們就會用自己的時間和力量去幫助更多的人。”丁寧說。
“放蘋果,是希望所有人都平平安安的”
深夜11點半,白色燈光籠罩著安靜的護士站,只剩下丁寧敲擊鍵盤的“嘀嗒”聲。
此刻,來急診的病人少了,丁寧終于可以專注寫護理文書相關的工作了。
護士站的桌上,兩顆又大又紅的蘋果在一片白色中格外顯眼。丁寧說,有時候病人為了感謝她們,會送一些水果。她們不收,病人就會偷偷放在桌上。
“如果是蘋果,我們就會擺著。如果是芒果、火龍果,就會收起來。”丁寧有些不好意思地指著蘋果說,蘋果代表“平平安安”的祝愿,芒果和火龍果的諧音則帶著“忙碌”的意味。
護士站的每一個人,更愿意守著這份難得的“清閑”,“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平安安的。”
疲憊藏在丁寧下垂的眼角,但她的聲音依然溫和。醫院永遠亮著燈,護士的排班表永遠滿滿當當。總有人在上夜班,也總有人在節假日工作,她們早已習以為常。
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記者問她節日有什么安排,丁寧整理著手中的病歷,頭也不抬地說:“那不過是最平常的一天。護士每天都要工作,每天都是護士節。”
(記者 呂文衛 程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