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晚,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布了一項名為“為美國患者提供‘最惠國待遇’處方藥定價”的行政令。
這項行政令明確,要在美國實行“最惠國價格”制度,即美國患者享受與其他發達國家相同或更低的藥品價格;鼓勵藥企繞過中間商,直接以“最惠國價格”向美國消費者銷售藥物,并視情況考慮從他國進口低價藥品;打擊全球搭便車現象,遏制他國壓低藥價、轉嫁研發成本至美國的做法;如果藥企不配合,將采取立法、監管、進口等手段,全方位推動價格改革。
陳東在美國制藥行業工作超過20年,目前負責某中國創新藥企在美業務,該藥企有產品在美銷售。他告訴經濟觀察報,美國的醫保分為Medicare(聯邦醫療保險)、 Medicaid(醫療救助)和Commercial Insurance(商業保險)。Medicare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符合條件的殘疾人提供保障,約占美國醫療支付的30%;Medicaid占醫療支付的10%;Commercial Insurance占醫療支付比例超過40%。前述行政令只對Medicare和Medicaid產生直接影響。
陳東周圍有不少同事、同行都在討論“最惠國價格”制度,大部分人認為,短期內,還不太能看到對創新藥的影響。因為創新藥在美國主要由商業保險支付,行政令無權干涉商業保險。而Medicare和Medicaid主要提供基礎的醫療服務,用藥多為已過專利期的藥物和仿制藥,支付創新藥比例較低。
5月11日,特朗普在其個人社交平臺宣布要動用行政命令,讓美國全體處方藥價格下降30%-80%。美國是全球第一大醫藥市場,一直以來美國市場都是高藥品定價,也是中國創新藥企出海藍圖中的“星辰大海”。雖然目前可以預見的直接影響不大,但特朗普開始用行政令干預藥價,是否意味著創新藥商業化的底層邏輯會發生變化?
在陳東看來,行政令雖然給出了30天“使美國患者的藥品價格與類似發達國家接軌”的時限要求,但在實際操作中是否能真正落地還有待觀察。不過美國占據全球70%的創新藥市場,全球制藥巨頭們現在應該考慮的是,為了抓住最主要的美國市場,是否要放棄在其他市場上市?
整體來看,陳東認為現在30天內要把藥物價格重新梳理一遍更像是“一個政治口號,特朗普競選時承諾了要對美國的過高藥價進行控制,現在是兌現對選民的承諾”,目前還沒有具體的實施步驟。而如果行政令落地,有可能會加劇分化,“一些新藥可能只在美國市場上市,其他地區就延遲上市或者不上市,但是也都有辦法規避”。
“一個可以規避的方法就是分散市場權益——藥企只持有某一產品某一市場的權益,其他市場的權益轉讓給別人。”陳東認為,以往中國創新藥企在做BD交易的時候,往往選擇保留中國市場的權益,出售把海外市場的權益,但在新的行政令下,可能BD交易的收購方會更想要全球權益而非海外權益,“把全球權益買過來,可以控制藥物的全球開發和上市順序,全球定價也可以全盤統一,主攻美國市場,其他市場可以視情況做還是不做”。
“最惠國價格”
前述行政令稱,美國人口不到世界總人口的5%,卻承擔了全球約四分之三的制藥利潤。這一嚴重失衡是由制藥公司精心設計的一種機制造成的:為了進入外國市場而對藥品大幅降價,并通過在美國收取極高價格來補貼這種降價。
前述行政令還稱,長期以來,美國忽視了本國公民的利益,這些公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資助了制藥公司和其他國家。如今,制藥公司依賴于對美國消費者的高價銷售,依賴于主要通過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提供的慷慨研發補貼,還受益于聯邦和州政府醫療計劃對處方藥消費的大量公共資金支持。制藥公司不是努力消除明顯的價格歧視,而是接受其他國家提出的低價要求,同時又抵制美國的公共和私人支付方為患者爭取最佳價格。在美國居高不下的藥品價格推動了全球創新的同時,外國醫療體系卻在“搭便車”。
行政令稱,美國人理應與其他發達國家一樣獲得低成本的藥品,這種利用美國人善意的行為必須結束。美國人將不再被迫為完全相同的藥物支付高出近三倍的價格,這些藥物往往就是在同一工廠生產的。作為全球最大的藥品購買者,美國人理應獲得最優惠的交易條件。
“最惠國價格”是指經合組織(OECD)國家內的最優惠價格。
根據最新數據,即便考慮制造商在美國提供的折扣在內,美國人支付的品牌藥價格仍是其他OECD國家平均價格的三倍以上。美國人口不到世界總人口的5%,承擔了全球約75%的制藥利潤。
特朗普在第一個總統任期內就提出要減少美國與其他OECD國家的藥價差異,避免Medicare為藥品支付高于經濟可比國家的價格,但相關舉措在拜登政府時期被取消。這次的行政令除了早就提過的Medicare,還增加了Medicaid。
“(行政令)要降低藥價,可以在Medicare/Medicaid監管范疇內直接定價(直接降價或以discount形式),但是廠家也可以決定進不進,如果不掙錢,廠家也可以不供貨。從整體市場份額來看,行政令影響的比例不是太高,商業保險還是占大頭,但Medicare的定價是不是會對商業保險產生影響還不知道。因為如果價格差異過大,也會有影響。”陳東表示。
如何影響創新藥
一位有創新產品在美銷售的創新藥企高管表示,包括近期的關稅政策在內,特朗普“一天三變,現在真很難判斷‘最惠國價格’制度的影響。目前來看,還是跨國藥企受到的影響更直接”。
根據行政令的表述,自行政令簽署之日起30日內,相關部門向制藥企業傳達“最惠國待遇”價格目標,使美國患者的藥品價格與類似發達國家接軌。如果在執行上述措施后,仍未取得顯著進展,在符合法律規定的前提下,部長應提出制定強制實施“最惠國待遇”定價的規章草案。
在陳東看來,前述行政令真正執行會很困難,因為美國的流通環節人力費用很貴。如果直接把醫藥降到很低,一些便宜的小分子藥物,美國藥廠就不愿意供應了,最后還得完全依靠進口,“特朗普的性格就是每天制造新聞,如何落地大家不清楚,但很多東西是不可行的”。
最近兩天,陳東跟中國、美國的制藥同行都在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還在專利期內的創新藥,短時間內不會被影響,商業保險目前也不受影響。但無論后續是否落地、如何落地,對國內一眾錨定美國市場、以美國市場獲批上市為目標的創新藥企來說,信心和預期上的打擊是客觀存在的。
百濟神州(688235.SH/06160.HK/BGNE.US)的BTK抑制劑澤布替尼一直被業內認為是創新藥企出海的典型例子。自2019年在美國首次獲批上市以來,澤布替尼目前已在全球70多個市場獲批,包括中國、美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法國、英國等地,累計全球銷售額已超過47億美元。
2024年,澤布替尼的全球銷售額為26億美元(約188.59億元),同比增長105%。從不同地區來看,澤布替尼有20億美元收入來自美國市場,3.59億美元來自歐洲市場,不足3億美元來自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市場。
這跟澤布替尼的定價有關,澤布替尼在美國的定價為每30天療程12935美元(約90642元人民幣),與全球首款BTK抑制劑伊布替尼的初始定價相同。之所以能維持高定價,除了跟澤布替尼在與伊布替尼“頭對頭”臨床試驗中做出了“同類最佳”效果有關之外,最底層的原因還是美國市場對創新藥的高支付能力。
但現在,這個高支付能力的底層邏輯似乎要發生變化。
在陳東看來,如果“最惠國待遇”價格制度實施,美國關于創新藥的投資會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更加依賴中國的創新藥開發。反過來,不利于中國的是,國外企業到中國來買創新藥“苗子”的時候,為了維護在美的高定價,有可能要求這個藥以后在中國不上市,“可能會影響一些新藥的中美雙報、全球同步上市,對整個產業的發展是不合理的”。
(應受訪者要求,陳東為化名)
(作者 瞿依賢)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瞿依賢
經濟觀察報資深記者,關注醫療、醫藥、醫保等大健康領域,喜歡寫人和故事。微信號:yixian-er,郵箱:quyixian@eeo.com.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