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比亞迪就高調宣布開啟“全民智駕時代”,本以為今年車市內卷的橋頭堡將從簡單粗暴的價格競爭,轉化到高階智駕領域的技術競爭上來,從各新勢力品牌發布會的趨勢和重點營銷的內容上來看也是如此。
只是沒想到小米SU7(參數丨圖片)事故發生后,直接讓智駕系統陷入到信任危機中來。到了4月份,工信部更是直接給智駕踩了腳“急剎車”,明確表示要整頓目前的智駕亂象。
人均智駕第一梯隊亂象早該終止
用“蒙眼狂奔”來形容近幾年國內智駕的發展再合適不過,為了增加營銷噱頭,各大車企在宣發層面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諸如高速NOA、城區NOA、高精地圖、無圖智駕、端到端、車位到車位等,這些車企宣傳的高頻話術,既是技術演進的重點,也是競爭的核心。
一開始在智駕領域的競爭大家都還比較克制和謹慎,隨著車市內卷加劇,車企在營銷層面也變得愈發奔放,什么解放雙手、零接管等詞匯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多,似乎所有智駕系統都處于第一梯隊,沒人知道智駕第二梯隊會是誰。
需要認清的是,即使車企在營銷層面將自家的智駕系統吹得天花亂墜,但目前市面上所有智駕系統都是處于L2級智能駕駛輔助階段,并不等于自動駕駛,因車企對智駕系統夸大和虛假宣傳造成的衍生事故更是屢見不鮮,小米SU7事件也只是導火索罷了。
所以,國內的智駕亂象早就該終止了。宣傳用詞方面,車企不僅不能用“自動駕駛”、“自主駕駛”這類本就敏感的詞匯,甚至連“智駕”、“高階智駕”這些普遍使用的詞匯,也被列為了非合理話術,需要避免使用。
但對于早已習慣吹牛的新勢力來說,想要立馬改變營銷套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猶如當初余承東“遙遙領先”的金句,被華為高層禁止使用后,每逢發布會余承東“遙遙領先”這幾個字都到嘴邊了,就是不能說出來,別提有多難受了。
最為典型的就是在4月份的上海車展上,往年的車展智駕系統一直都是車企炒作的焦點,從“L4級自動駕駛量產”到“激光雷達標配”,口號越喊越響,參數越卷越高。但在這屆的上海車展,新勢力都不約而同地玩起了花兒活,李斌坐在樂道L90前備箱上展示釣魚,理想高管用大力摔門展示MEGA Home電吸門的靜音閉合等,都默契地對智駕閉口不談,可謂是丑態百出,歸其根本就是工信部對智駕的叫停。
不吹智駕新勢力還能吹什么?
不僅僅是上海車展上車企對智駕系統閉口不談,上海車展結束后車企對智駕的宣傳愈發收緊,線上產品介紹頁通通“雪藏”智駕,更換為輔助駕駛的描述。在很短的時間內,小米、蔚來、理想等新勢力完成了輔助駕駛介紹調性的對齊。車企高管們,也盡可能不在公開場合和視頻內容里提到“智駕”二字。
但對于新勢力車企來說,如果不吹智駕系統,能談及的領先維度似乎并不多,未來所考驗的就是營銷邏輯的深層變革,或許回歸“賣車”本質才是車企所應該正視的地方。根據第三方調研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將“智駕水平”作為首要購車因素的比例已經從2023年的34%下降至19%,續航真實度和售后服務體系以及二手車保值率等務實指標,反倒成為了購車用戶關注的重點。
這也就意味著,新勢力想要在未來的競爭中拔得頭籌,就必須重新拾起造車的基本功,當技術營銷的泡沫被戳破,產品力就成為了唯一的硬通貨。那么,該如何打造出產品力更強的車呢?
其實想要回答這一問題并不困難,背后的核心就是堆料降價,一臺車產品力高不高,看的就是在同樣價位下車企是否舍得堆料,這也就涉及到了造車成本的問題。說白了,內卷的本質并不是卷所謂的智駕,消費者最看重的還是價格。
另外,安全問題也是車企最不應該忽視的地方,很多新車發布會要么是在大篇幅地吹噓智駕系統,要么就是在吹噓所謂的冰箱、彩電、大沙發,反倒是最應該被重視的安全問題被一筆帶過,這才是行業最大的悲哀。
當行業不再依賴夸大其詞的營銷噱頭來吸引眼球后,才是一家車企造車實力的真實體現。未來的汽車江湖也不再是PPT與口號的狂歡,而是硬實力的比拼,短期的流量噱頭終究換不來最后的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