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東
2015年,楊梅第一次豐收的季節,喬春龍夫婦在樹下采摘。
【寫在前面】
為了給在南京當兵、后又嫁在南京的獨生女,吃到家鄉的楊梅,1952年出生的喬春龍,從老家宜興市湖?鎮竹海村來到南京溧水區石湫街道橫山社區,一口氣承包了胡家店村300多畝荒山種楊梅。承包期50年,承包費用一次性繳納。
簽訂合同的那一年是2004年,當時的喬春龍已經52歲。作為一種典型的喬木,楊梅從播種、移栽到首次結果,一般需要4—5年,盛果期要在8年后。以8年的勞作,換一份對女兒的寵愛,這份愛漫長而又深沉。
長期在南京生活的清代文學家、戲劇家李漁,在《楊梅賦》中遙想楊梅,曾有“南方珍果,首及楊梅”的贊譽。然而南京地區緯度較高,傳統上被認為不適合楊梅種植,歷史上大多從浙江、福建等地輸入。喬春龍以退伍老兵的堅韌,在荒蕪的山區苦干18年,硬是在橫山地區的小氣候中,成功地把宜興古楊梅樹種移栽到南京,并帶動鄰里鄉親種植楊梅1500多畝。
2025年4月11日,“長者故事”公益口述史項目,走進南京溧水芊芊楊梅合作社,聆聽喬春龍、喬慧云父女楊梅樹下相守青山的田園夢想。
父親喬春龍
在南京首開楊梅大面積種植
二十年,種下滿山的幸福
【口述內容】
我女兒1997年參軍以后就在南京,喜歡吃楊梅。南京沒有人種楊梅。我說:如果你在南京成家立業,我就到南京種楊梅。
我從地圖上找到南京西橫山,跟村領導交流,希望租期長一點,種楊梅,搞特色農業,你們這里沒有的我來種。為什么敢租50年?因為我經常關心國家的形勢。我跟女兒講農民也要學習。為什么農民也要學習呢?掌握國家的政策。八十年代搞土地承包,到我來的2003年、2004年來的時候,已經講科技種地、機械化種地。我思想就有一個概念,土地將來肯定會流轉。
楊梅是個好水果,但種楊梅的要求比較高。首先,環境要好。因為楊梅沒有皮,鮮果有縫隙,容易吸塵。如果種在污染的地方,馬路邊上,工廠邊上,那個楊梅就不好了。土質要求也很高,只有環境好的地方才能種出楊梅。
楊梅樹是最好的樹種,它的根系很發達,就像網一樣在地上、地下。江西、廣西那些地方經常有自然災害,他們就種楊梅樹來預防水土流失,預防自然災害。
但楊梅樹怕白蟻、怕澇,很嬌氣。喜用含鉀量比較高的草木灰、豆餅、菜餅等肥料,除了羊糞以外什么糞肥都不能施。
我雖然是農民,但也是從部隊出來的,很早就知道:生態好的地方對人越有利,所以每個人都要熱愛大自然。大自然離開人沒有問題,但我們人絕對離不開大自然。所以我決定種楊梅樹。一個是南京沒有,第二它是最佳的生態林,它的放氧量是松樹的兩倍。
初到溧水西橫山準備種楊梅的喬春龍。
開荒的時候,山上沒有一條路。我就買了30幾把鋤頭,雇了人,每天在這里開荒。先把楊梅樹種上去,然后就開荒,每天要勞動12個小時。我知道什么事情都要懂得堅持。共產黨的政策好,我們要響應政策,農民要以農為主。我們農民也要與時俱進,要舍得吃苦,最后肯定勝利。
種的時候遇到不少困難。第一我是外鄉人到這里來,這里的村民也不太理解,都說我是一個呆子,這個山一點效益沒有,都是石頭山。說我腦子壞掉了,將來哭著走。但他們不知道我種這個楊梅就需要這種地勢,就需要這種帶有石頭的土壤。
也有很多專家不看好,說南京種不出楊梅。他們是理論上的。實際上我們氣候在變暖,極端天氣比以往也少了。這里還有一個小環境、小氣候的問題。考察的時候,我就看到這個地方長了很多蕨菜,蕨菜在我們宜興就叫楊梅草。我一看這個山上到處有蕨菜,那肯定能種出楊梅。我就憑這個經驗自信一定能種出楊梅,所以把楊梅種出來了。
來的時候很艱苦,下雨天就在山上搭一個草棚,就在里面生活。我來的時候,親戚朋友,包括我夫人都不看好。我自己硬要來。溧水有青梅、藍莓、黑莓,我想我來搞楊梅,為溧水增加一個品種。就是抱著一定的理念、一定的信念,就在這里把楊梅種出來了,心里也很開心。
2018年6月,喬春龍(三排右五)參加溧水區供銷社合作社第七次代表大會。
2013年,我的楊梅掛果了,整整9年。第10年我的楊梅開始有效益。南京來了很多人來采摘楊梅,都很開心。
我們雖然是農民,但也經常學習,經常觀察,種一些比較有特色的農副產品。項目要選好,然后懂得吃苦,懂得耐勞,懂得堅持,那肯定還是有希望的,有前途的。我種出來以后,也帶動了很多村民種楊梅。溧水本來就我一家,現在有幾十家了,從7—8畝開始,現在已經有1000—2000畝楊梅了。
每年,我光為溧水提供楊梅樹的苗就有3萬多棵。不管什么人來找我來買楊梅樹,我都幫忙支持,給予技術指導,教他們怎么種,怎么修枝,什么時間施什么肥料。為什么要這樣呢?一個人一輩子有限,但是要把有限的時間,把我們的生活搞好,我們要為后代著想,要為子孫造福。盲目的生活那是無聊的。我們人也是一樣,就像老黃牛你耕田也是老,不耕田也是老。我們既干了活又鍛煉了身體,創造了效益。能夠做貢獻的地方我們一定要做貢獻,什么事情不能有依賴思想。
所以我講農民還是要靠自己,什么事情都要動腦子,要多看、多學、多關注,然后自己就有靈感,不要每天打麻將。我常跟村民宣傳什么是生態樹,什么是經濟林,跟他們講,家家戶戶種點桃子、種點李子,各種水果種一點,你們小孩子回家,將來念了大學回家還勤快一點、將來兒子找老婆都好找一些。
人都是一樣的,你搞好了就有人來,搞得不好誰來呢?兒女都不愿意回家。
我們古話叫什么?就地就不窮。要學習,要動腦子,要舍得吃苦耐勞,不要老想著去走近道路,要一步一個腳印,農民就要踏踏實實的。
【歷史現場】
歷史上,浙江余姚等地盛產楊梅。相傳有古楊梅樹種名為荸薺,種植歷史有2000多年。喬春龍介紹說:《本草綱目》里有楊梅的記載,楊梅能夠除濕解乏、抗暑抗炎。為此,喬春龍特地從老家宜興帶來古楊梅樹種,種植過程,遵循老法,絕不使用甜蜜素、膨大劑、催熟劑。頭幾年,在宜興與溧水之間,50多歲的喬春龍,開著農用車,運苗、運肥料,四個多小時的山路,無論下雨下雪。
1970年,18歲的喬春龍參軍,駐地為陜西寶雞市。喬春龍介紹說:人遇到困難時要去想怎么去克服困難。要有闖勁,要有決心。沒有決心是做不出事情來的,干什么事情都要有狠心。一般情況下,我這個決心是堅硬的不得了。
父親喬春龍
七十四歲還在學習開挖機
心態要好,要能吃苦耐勞
【口述內容】
2015年,楊梅收成好了起來,楊梅和相關產品一年能夠賣70萬到80萬元錢。因為當時防疫,路口有視頻,楊梅節那天,來了1900多輛車來摘楊梅、買楊梅。
我們的有機楊梅20元一斤,成本比人家高。比如除草,人家是打草甘膦,那個有毒。我這兒是人工除草,用鐮刀砍,用機器砸,絕對不打藥水。有一年端午節前,一個采購楊梅的人來,建議我給楊梅打催熟劑,可以趕上節日賣個好價錢。我說你趕緊走,不走我要舉報你。
楊梅樹能長到3米多高。但我們沒有搞林下經濟,沒有套種,因為我相信老話,一地不出三寶,種了這個顧不到那個。所以我也建議搞農業項目的人要集中力量搞一樣東西。你要種桃子,又要種李子,又要種楊梅,又要去養雞又要去養豬,你搞不好的,要集中精神、集中力量去辦一件事情,把它辦好,甚至于把這件事要做到極致那是更了不起。
我今年74歲,雖然只上過小學三年級,但能弄微信,70歲的時候還換了長期駕照??荚嚨臅r候,20道題目,我7分鐘就完成了。我相信古話,人學到老活到老。
人身體好有多種因素,首先是心態要樂觀,要有愛心。做了好事,人家感謝他,他心里就開心。在指導當地農民種植楊梅樹時,我與他們交朋友,教他們勤除草,保生態。有村民要搞運輸,沒有錢買拖拉機,我借錢給他。山里原來沒有路,我就出錢修路。
另外就是吃苦耐勞能使身體好。有一年下大雨,把我住在山上的那個棚子都掀掉了,一個人在山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我就抓了一個布兜在頭上,在山上住了一夜。開荒的時候,冬天,我搞個盆子在外面洗。后來在山上挖個洞,在洞里燒水洗澡。有時,在山上壘個土坑,放個大鍋,把水燒熱了,在鍋子里洗。有一年過年,我一個人在山上修路,過年八天連電話都沒有接到一個。
現在我們這個地方,什么時候都美。夏天中午要熱一些,晚上特別舒服,太陽下山的時候很美。我不嫌蟲子多,生態好才有蟲子,生態不好的地方連蟲子都沒有。什么東西都是相輔相成的,生態要平衡。為什么很多土地我還沒有開發種楊梅?因為種東西不能千篇一律。產品結構很重要,什么東西都要講究一個平衡。
我要干到干不動那天為止,現在還學習開挖機。楊梅園現在有兩個長年雇工,好多事情都是我們家里人自己干。雖然宜興老家的房子還在,但我已經完全把這當作第二故鄉。
【歷史現場】
喬春龍承包的荒山是溧水西橫山里的立冒山,50年期的費用一次性繳清。開荒種楊梅,需要長期投入,在當地雇工當時每天每一個人20多元錢。喬春龍說:除積累外,還找親戚借了一些,基本上沒有拿過銀行貸款。老家宜興農副產品成熟后,喬春龍就趕回去賣掉,賺的錢投到溧水種楊梅。
直到2015年,楊梅園有了良好的收益。喬春龍說:這20多年來,我沒有覺得有過不下去的時候,沒錢就借一點。我是不撞南墻不回頭的,越搞越有勁。更重要的是,在溧水種楊梅,可以與在南京的女兒靠得近一些,一家子在一起安安穩穩的就叫幸福。
女兒喬慧云
雪再大,也壓不垮爸爸的腰
從城市到山間,全家人其樂融融
【口述內容】
2004年,有一天接到我爸的電話,說包了一個山頭,讓我過去看看。我說包山頭,山上有啥啊?他說有好多很粗的柴火。我說多少錢啊?他說目前談下來大概幾十萬。我就想,50年,可以呀,柴火賣賣也是錢啊。
過了一段時間我就過來看,哪是什么好地方啊,全是雜七雜八的樹。我對我爸說:這個不行,你找養老的地方也不能找這個地方呀。因為我爸是部隊出來的,向來脾氣倔。我就說你要是愿意的話你就搞吧。
第一批楊梅樹種了3000—4000棵,我真沒想到他要種這么多。2005年那一年,第一批小苗種下去,柴火雜樹就不講了,那個地哦,根本就挖不下去,全是石頭,簡直就是在石縫里面種樹,我爸的手上全是血泡,真的很苦。
2008年下大雪,種的第一批樹死了50%哦,被雪壓掉,后來又補種。年三十,哪是過年啊,我們全家幫著他一起在田里,在山里面打雪,你不打樹就要被雪壓斷掉,那個雪很厚。2009年,我奶奶身體不好,冬天這邊下的雪也很大,齊腰深。不通車,我爸就走回老家,走了一天??赡苁歉袆恿死咸鞝?,我爸半路上碰到一輛去杭州、走錯道的車,就帶上了他。
2011年、2012年的樣子,我們家的楊梅樹掛果了。第一棵楊梅樹掛果,長出了幾顆楊梅,把我爸高興的不得了,從來滴酒不沾的人那天喝了點小酒。前面有專家說種不出楊梅,投資又這么大,其實,我爸壓力還是很大的。2013年,楊梅多了,《金陵晚報》的一個記者幫助我們做了一篇報道,大家都知道我們楊梅園了。我爸也很開明,懂得營銷,就邀請一些媒體和知名人士辦楊梅節。
喬春龍、喬慧云父女。
2015年,我從一家合資企業離職,來到楊梅園,與我父母一起創業。我老公也很支持,也來到楊梅園。那時的楊梅園只有楊梅,啥設施都沒有。我們來了之后,就把配套設施做起來,客服中心、民宿都慢慢地弄起來了,還在山上建了很多涼亭
我們的最終客戶是誰?我跟我爸兩個人坐下來談過這個問題,堅信普通老百姓就是我們的目標客戶,種出有機水果,以便宜的價格,讓普通老百姓吃得起健康食品,這是我們的理念。我們做觀光采摘,不找中間商,讓大家直接到山上吃到最新鮮的水果,這就是我跟我爸爸確定的營銷方案。
我們通過楊梅節來引流,到目前已經辦了11屆楊梅節,來采摘楊梅的人很多。
我覺得我們的家庭目前這種狀態非常好,能夠與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靠自己勤勞的雙手,種楊梅,做民宿,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給大家提供健康水果。來到西橫山,能夠更多地接觸自然,享受自然,還是很開心的。在我思維上有偏差的時候,我爸爸就會拉我一把,告訴我人要懂得滿足,要實時地回顧一下,看看自己內心深處到底想要什么。因為現在這個社會太喧雜、太暴躁了。我覺得有一個聰明、勤勞的父親,就是非常幸福,非常幸福。
我爸的這個楊梅園,帶動了溧水很多農戶種楊梅,楊梅協會成立后,我們被選為會長單位。如果說我們這個區域,我們整個石湫街道都能把楊梅產業發展好,就能夠振興鄉村經濟。
我們村上的老人現在都能夠豐衣足食,都在開開心心享受晚年。楊梅園的生態環境,不僅能種好楊梅,而且可以與養老產業結合起來,這方面的前景很好。
【歷史現場】
從武警部隊轉業的第二天,喬慧云就找到一家待遇很不錯的外資公司工作。老公在北京陪女兒學琴,自己就南京、溧水兩地跑。為什么要放棄城里的工作,與父親一起種楊梅?愛笑的喬慧云說:我爸爸和我媽媽在這邊,這么辛苦,我也看在眼里的?,F在能夠通過種楊梅過日子,全家人守在一起,自然環境又很優美,這樣一種寧靜的幸福,拿什么都換不來。
如今的芊芊楊梅園,楊梅種植面積已有300多畝,平均年產楊梅15萬斤。楊梅鮮果、楊梅酒、楊梅汁很受歡迎。喬慧云指著夕陽下的青山說:大自然是最慷慨的,只要雙手去奉獻,一切都會有。
【采集時間】2025年4月11日
【采集地點】南京溧水芊芊楊梅園
【采集整理】南京智薈康養研究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