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期間,老蔣動用了四個兵團外加四個綏靖區二十五個軍約六十萬人參戰,結果被殲滅了五十五萬五千多。
差點輸光老本的老蔣在李宗仁、白崇禧和其他“諸侯”的逼迫下只好宣布下野,而參加淮海戰役(蔣方稱“徐蚌會戰”)蔣軍將領,自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以下一百二十四人。
老蔣之所以大罵淮海之敗應由杜聿明負責,是因為杜的那個“前進指揮部主任”頭銜——當時徐州“剿總”上將總司令劉峙就是個牌位,真正指揮戰斗的是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同樣掛著“剿總”副總司令頭銜的孫震、劉汝明、馮治安、韓德勤、李延年,按規定是要接受杜聿明指揮的。
孫震和韓德勤當時幾乎等于光桿司令,劉汝明、李延年和馮治安,則還有第八兵團(原為第四綏靖區)、第六兵團和第三綏靖區的部隊在手,讓他們聽命于杜聿明并把自己的本錢也搭進去,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老蔣的馭下之術就是在部下之間搞互相牽制的動態平衡,只有部下互相不服氣,才會直接找他告狀,這樣他就可以直接越級指揮了。
淮海戰役期間的蔣軍徐州“剿總”烏煙瘴氣一團亂麻,各個兵團和綏靖區司令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就連第二兵團司令邱清泉有時候也不聽“老長官”杜聿明的調遣,就更別說既是兵團(綏靖區)司令,又是“剿總”副司令的劉汝明、李延年、馮治安了。
據劉汝明的少將參謀長李誠一(劉汝明當四綏區司令時李是參謀長,改為第八兵團后,李為副參謀長,1949年投誠,1975年特赦)在《淮海戰役中的劉汝明》(發布于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第一百二十一輯)中回憶,劉汝明在淮海戰役期間,直接繞過杜聿明和劉峙,向老蔣的二兒子蔣緯國獻計:我有一個辦法,可以避開解放軍主力,把被圍困在雙堆集的黃維兵團救出來!
要說劉汝明這個人,在老蔣家混得也挺不容易的:他原是馮玉祥西北軍舊部,1937年抗戰爆發后,才被老蔣提升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第四“綏靖”區上將司令官——劉汝明那個上將,還不如杜聿明的中將含金量高,他第四綏靖區改為第八兵團后,估計那個“上將”的職務軍銜也就沒了——綏靖區和兵團平級,有些正授上校或少將的軍官,在擔任兵團司令期間,也掛中將職務軍銜。
劉汝明當第四“綏靖區”司令的時候,是有五十三個縣地盤的,改為第八兵團之后,就成了靠撥款吃飯的野戰部隊,而且他的第八兵團只有兩個軍六個師,建制還不及邱清泉的一半——邱清泉的第二兵團足有六個軍十六個師外加一個獨立旅、一個騎兵旅。
李誠一回憶:“這五十三個縣的地盤及即將形成的軍事勢力,恰似一塊剛剛到嘴的肥肉,他當然是不愿意輕易吐出來的。同時,也懾于解放軍的強大威力,怕被消滅;所以,他是不愿意也不敢參加會戰的。他剛到商丘便很感慨地對我說:‘這菏澤到開封以至商丘廣大的產麥區,一望無際,壯丁無數,無緣無故地便放棄了,不知道是哪個小子出的屎主意?搞什么會戰!哼!會戰偶一失利,全局就完了。多危險!’”
邱清泉因為“地名犯忌”而不肯駐扎商丘,劉汝明比較好欺負,就被擺在了外圍,這一點劉汝明看得十分清楚,他對參謀長李誠一抱怨:“現在馮治安駐棗莊,把我放在商丘,而邱清泉、李彌等嫡系部隊早就到徐州了,他們總是在中心,我們這些雜牌總是給他們打外圍。這樣做,太令人寒心!”
邱清泉自己不住商丘,就是想把劉汝明當誘餌,他在劉峙面前大談吧劉汝明留在商丘的好處:“共軍的戰術歷來是專打分散孤立之敵,先吃小的、軟的;今商丘城小而堅,米文和(四綏區中將副司令兼一八一師師長)師又較為能守。可故意讓其單獨守備商丘,誘共軍來攻。待其攻擊頓挫之際,我即率主力趕來聚殲,戰果可期。”
邱清泉夠壞,劉汝明也不傻,他于1948年11月2日急令米文和師立即撤往徐州,但為時已晚,米師在在撤退到馬牧集就被解放軍二野全殲。
米師被全殲,劉汝明調動所部五十五、六十八兩個軍星夜南逃蚌埠,顧祝同和劉峙連番打電話讓他留一個團守備宿縣,劉峙以交警二總隊(原先是戴笠的直屬武裝部隊)司令張偉須不愿移交防務為名,帶著所有的部隊全部奔逃。
黃維的第十二兵團被包圍在雙堆集的時候, 老蔣親自下嚴令讓劉妝明、李延年各派一個軍火速救援,但是劉汝明知道此去兇多吉少,所以磨磨蹭蹭,他的五十五軍比李延年的九十九軍走得還慢,氣得老蔣要直接將劉汝明“解決”掉,奉命直接派了蚌埠警備部隊的一個營把劉汝明設在蚌埠市寶成面粉公司的司令部包圍了。
包圍了一晚之后,老蔣和劉峙發現劉汝明并沒有異動,就撤走了兵力,虛驚一場的劉汝明在發電報想來講表忠心之后,有對前來安撫的蔣緯國獻計:“這蚌埠西北地區是淮、淝、澮河的中下游,水面深寬,支流縱橫;這一帶的游擊隊雖然不多,但地形對他們有利。所以,我們大軍行進不易。若是以有力之一部,輕裝由淮南一帶出發,開始向西斜出,然后折向東北,為上述各河之上游,冬天水淺:據報稱,這一帶沒有什么游擊隊,有之也不多。可以乘虛急進,出其意表,撫背而擊之。這是一支奇兵,戰果可期,可立解黃維之圍。”
李誠一分析,劉汝明不向顧祝同和劉峙獻計,而單獨悄悄地對蔣緯國說,現任是想通過蔣緯國之口,轉述他對老蔣的“盡心竭力”,但是蔣緯國當時只是個裝甲兵上校,哪里有什么戰略眼光,還以為劉汝明就是個想出子午谷的魏延,所以對他的“妙計”一笑了之,劉汝明一看“二太子”不置可否,也就不敢再堅持自己的意見,當然也就更不會對顧祝同和劉峙說了。
劉汝明這條“妙計”,是要由他盤踞在淮南田家庵一帶的六十八軍八十一師、一一九師去實施的。如果對顧祝同劉峙說了,成功是顧劉“指揮有方”,失敗了,劉汝明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連底褲都輸掉了。
劉汝明的“妙計”泥牛入海,這對他來說應該也是“塞翁失馬”,如果蔣緯國上報老蔣批準了劉汝明的計劃,那么第八兵團可能也得搭進去。
第八兵團第三處(作戰處)少將處長孟恒昌在《第八兵團在淮海南線作戰紀要》中回憶:“黃維兵團于雙堆集全部就殲,增援解圍之任務已告結束,杜聿明部在永城地區陷于絕境,劉汝明則籌劃南逃,將其第六十八軍分批向淮南路調動,又調第五十五軍到蚌埠以南地區,僅留一部在淮河以北機動守備。”
杜聿明在淮海一敗涂地,本人也被生擒活捉,而劉汝明則因為在南線“作戰”而帶著自己的兩個軍僥幸逃脫,后來還被老蔣任命為京滬杭警備副總司令兼第八兵團司令,兵力除了原有的第五十五軍、第六十八軍,又增加了一個第九十六軍。
黃維特赦那一年,劉汝明在臺灣病逝。黃維在《第十二兵團被殲紀要》中只說到“援兵”的時候,只說李延年而對劉汝明只字不提:“國防部曾指示說,李延年兵團由蚌埠方面來援。以上消息,曾一時使第十二兵團有了希望。但是,這種希望不過是曇花一現,旋即知道杜聿明大軍在永城東北青龍集附近被解放軍四面包圍于狹小地區,陷于同樣命運,而李延年兵團則在蚌埠西北之包集附近,受到解放軍的阻擊,寸步不前。”
這樣看來,劉汝明根本就沒想去救黃維,他向蔣緯國獻上“妙計”,雖然不過是虛晃一槍,但卻給讀者諸君留下了一個難題:如果劉汝明真的“依計而行”,是能把黃維的第十二兵團撈出來,還是把他的第八兵團也搭進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